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苦海微澜>>阅览文章

朱则光老师朗读教学片段赏析

发表日期:2010/10/27 21:07:19 作者:无

参加“语文报全国中学语文名师大讲堂”活动,观摩了山东济宁教育学院附中特级教师朱则光老师的《心田上的百合花开》一课,让我领略到了朗读教学的精彩,感受到了朗读教学的魅力。

以下是老师课堂中的两个朗读教学片段:

片段一:

师:听老师朗读课文,同学们思考,你看到了一株怎样的百合?(在音乐声中,老师开始了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

师:通过老师刚才的朗读,同学们看到了一株怎样的百合?请用合适的词语来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

1:我看到了一株善良、执著、向上的百合。

2:我看到了一株有着坚强的信念,并为信念而奋斗的美丽的百合。

3:我看到了默默用行动证明自己一切的百合。

师:听了一遍课文,同学们对课文的感悟还真的挺深。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朗读课文。朗读的时候注意做一件事,用笔划出文中能表现百合特点的词和句,再在旁边批注体现了百合怎样的特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心田上的百合花开》,读后交流。

师:请说说你划了什么句子?跟老师同学交流一下。

1: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办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师:你找得很好,但读的感情还不够。请你再来朗读一遍,好吗?

生朗读: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办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师:这一次不错,很有感情。而且重音和停顿处理也不错。

师:你能说说这一句表现了百合的什么特点吗?

生:表现了百合的纯洁

师:不错,这个同学真会读书,很善于从文中找答案。(原文:在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纯洁的念头)

师:你还能感受到百合的什么特点呢?

(生迟疑)师:你把这句话,再读一遍,看看能不能找到新的感觉?

师:“我是…… ,不是……。唯一办法,就是……”从这样句子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百合坚定的信念

师: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生: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办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同学们集体把这个句子再读一下,也能像这位同学一样读出感情,读出感受。

生齐读。

……

片段二: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第8段,

生集体朗读:“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师:谁能说说读这一段的感受?

1:百合坚定的信念打动了我。

2:这段话读来感觉很有气势。

师:谁还能说说为什么感觉有气势?

生: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增强了气势。

师:我们了解了这些,再来朗读这一段文字,看能不能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全班集体朗读(很有气势地)

师:不错,真的读出了百合无比坚定的信念。

师:我们再读这段话,“我要开花……我要开花……我要开花……”看看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生:面对附近杂草私底下的嘲笑,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面对附近杂草公开的讥讽,百合说: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面对偶尔飞过的蜂蝶鸟雀的劝说,百合说: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师:这位同学能够把上下文贯通起来读,真的很会读书!

下面老师请三名同学分别读课文的第567段,其余同学集体朗读第8段。

1读:“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

师:面对嘲笑,百合自信的说

生集体朗读: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

2读:“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师:面对鄙夷和讥讽,百合坚定的说

生集体朗读: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

3读:“在这断崖边上,纵然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也不会有人来欣赏啊!”

师:面对蜂蝶飞鸟的劝说,百合自信乐观执著的说

生集体朗读: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

在语文新课程实施的大背景下,走进如今的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绝大多数的语文阅读课都能重视学生的朗读。教师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朗读教学。在课堂上,有教师的精彩朗读示范,也有学生的齐读、散读、默读、配乐读、分角色读等等,这些设计都较好地体现了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主体阅读教学理念。但如果深入一步研究许多日常的语文阅读课,我们又不难发现,由于教师对课堂上的朗读教学疏于设计,课堂朗读常常是目标不明,任务不清,致使许多课堂上的朗读表面看上去,学生读得很尽兴,很投入,也很热闹。但实质上学生的朗读基本上还停留在读得正确、读得流利的粗浅层面上,对文本品味感悟明显不足,更难谈得上能够通过反复朗读思考感悟穿透文本,读出文字背后的内涵。一句话,相当多的语文阅读课上的朗读教学仍然停留在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勉强加入一点感情色彩的层面上,没有能够很好运用朗读这个重要的手段带领学生沉浸到文本之中。

细细品味老师这节课的朗读教学设计,首先是朗读安排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循序渐进,逐层深入。在新课开始时,教师先安排精彩的范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情境,然后,安排学生自由读,要求学生既要快读浏览,获取关于文章的整体印象,做到整体感知文本,又要抓住关键,圈划批注,读出问题,读出思考,读出感悟。在分析研读课文时,则采取朗读、吟诵,在吟咏中让学生体验情感获得感悟。在进行课堂讨论时,又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指向,细读咀嚼品味课文,读出感悟,嚼出味道。综观整节课,教者始终抓住“读”这条主线,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采用不同的“读”的方式,循序渐进,逐层深入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通过朗读引领学生一步一步走进了文本的深处,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其次,朗读教学始终与感知文本、领会文意、品味情感和训练语言紧密联系在一起。老师的课堂朗读教学完全突破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浅层次的要求,每一次的朗读,都有非常明确的目标指向,并在课堂中呈现为一种反复的出声朗读与螺旋上升的情感体验,反复的出声朗读与步步深人的理性思索有机结合,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读中思,思考文字背后的丰富内涵;在读中悟,感悟文章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人生的哲理。真正用学生的阅读感悟代替了教师的分析讲解,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对文本的真切体验,真正把阅读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充分凸现了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再次,老师的朗读教学还注重对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把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巧妙地与训练语言,培养人文精神有机融为一体。一是教师的精彩示范。教师善于通过自身的朗读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通过朗读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和兴趣,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情境。二是善于培养学生读中思,读中悟的良好习惯。真正做到了学生坐在语文阅读课堂上,无论是放声朗读,还是闭口默读,无论是快读浏览,还是细读品味,都能全身心地沉浸于文本之中,进入到大儒朱熹所说的“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的读书境界,在阅读课堂上成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总之,仔细品读老师的“朗读教学”片段,我们才会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朗读教学。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朗读”实际上是指向一种可以不断生成教育意义和教学功能的“教学状态”,其本义在于朗读教学,即“在朗读中教学”。朗读教学实质上是一个以朗读为基础、以诵读为延伸、以涵咏为背景的教学流程,是一个朗读与体验感悟并行,朗读与理解品味共进,朗读与想象创造交织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教师、学生和文本、作者、生活多向互动共同生成的教学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