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苦海微澜>>阅览文章

三篇有关语文考试只考一篇作文的文章

发表日期:2010/10/31 14:58:27 作者:无

 

课本主编上书教育部:高考语文光考作文

文章来源:新民网 2007-6-11

核心提示:教育部中学实验语文课本主编孙绍振最近上书教育部,极力建议语文高考只考一篇作文。但这个建议首先遭到众多语老师的反对,因为“全国50-60%的语老师根本不爱写作,他们没有能力教授学生写作”。

 

教育部中学实验语文课本主编孙绍振

66开始,全国各省市陆续开始高考。近日新民网连续接到网友报料,称由于上海部分路段没有实行交通管制,影响了考生的正常应考。68,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中学实验语文课本主编孙绍振对新民网表示,该现象反社会普遍存在高考神圣化、盲目重视高考的倾向。

盲目重视高考现象越发严重

8日上午,孙绍振对新民网表示,由于教育资源投入有限,高考在社会中的地位被拔高到相当的高度,这种“重视”有着独特的国情背景,是必然的,高考神圣化、盲目重视高考会造成严重负面影响。这些现象为中国独有,在一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西方发达国家不仅不存在而且让人觉得难以理解。

 当被问及怎样改变某些人沉重的“高考情结”时,孙绍振认为不仅短期内难以改变这一状况,社会对高考的盲目重视反而会越来越严重,因为国家对教育资源的相对投入一直维持在低水平、并且有下降趋势,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将加剧。要想根本上让人们和社会以平和心态面对高考,必须依赖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对教育投入的持续加大。

建议语文高考只考一篇作文

据新民网了解,孙绍振曾在四年前炮轰中国高考制度,目前的他身兼福建高考语文命题组组长职务,是高考语文改革方面的专家。8日上午,孙绍振再次炮轰现行高考制度,认为现行体制亟待“改良”。

孙绍振表示,他最近上书教育部,极力建议语文高考只考一篇作文,但教育部考试中心回应说,高考分值设定权已下放给各省,教育部不干涉各省命题权。孙绍振称,从目前各省大都维持高考语文作文60(语文试卷总分150)来看,教育部实质上是否定了他的建议。

谈到上书教育部的理由,孙绍振认为,目前语文命题客观题太多,对素质的考察能力很弱,高考只考一篇作文是考察素质的最佳方式。

 “但该建议遭首先遭到了众多语老师的反对”,孙绍振说,据他统计,全国50-60%的语老师根本不爱写作,他们没有能力教授学生写作;而且,如果高考只考作文,语老师的工作量会骤然加大。

不过,孙绍振表示他不怕困难,一定要让高考只考一篇作文成为现实。在他的建议下,福建省高考作文分值已升至70分。 (王洋)

高考语文,何妨只考一篇作文

王贵成/

   又到高考,再把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意见拿出来呼吁一下。

——题记 

   现在中国教育的毛病很多,其它方面我不想多说什么,单说中学语文教育,它就象一位百病丛生的老人,“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时下语文表面上学生学的很多,但主要是应付了考试,考试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而考试不考的,比如读书的良好习惯,独立思考的思维特质,这些对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将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忙于应试,学生往往顾不上这些。语文学科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水平与分数并不是成正比的,长此恶性循环下去,就导致了许多学生不爱学语文;当然了,语文教育界每年都在叫嚷改革,改革措施实行了一套又一套,但非常可惜,依然是死水一滩。我不知道那些改革大家是怎么想的,也许人家的经天纬地之才还没改革出来,但依我这个小教师想来,语文教育改革只要抓住了关键,原本也不是什么难事。改革的重点应该放在能让学生真正学好语文上。而这点也简单,什么时候语文考试不用做题应付就能考出水平,学生就能真正学好语文。这一点其实很好做到,就是高考语文只考一篇作文。

   这并非我的独到见解,科举时代的考法早被一些人视为封建糟粕,就不必提它了。只要是知道上世纪民国大学入学考试国文考法的人,就都能产生这种想法。可惜,在平日的教学中,我却找不到知音。想不到,教育部中学实验语文课本主编孙绍振先生也有我的这种想法,而且用他的专家身份在社会上大声疾呼,这不禁让我产生了一点英雄所见略同的沾沾自喜。

   孙绍振先生不仅是教育部中学实验语文课本主编,还是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的他身兼福建高考语文命题组组长职务,是高考语文改革方面的专家,早在四年前他就曾炮轰中国高考制度。孙先生对高考在社会中的地位被拔高到不恰当的高度非常忧虑,认为“高考神圣化、盲目重视高考会造成严重负面影响。这些现象为中国独有,在一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西方发达国家不仅不存在,而且让人觉得难以理解”。最近的一件大事是,孙先生上书教育部,极力建议语文高考只考一篇作文,但教育部考试中心回应说,高考分值设定权已下放给各省,教育部不干涉各省命题权。孙绍振称,从目前各省大都维持高考语文作文60(语文试卷总分150)来看,教育部实质上是否定了他的建议。

   谈到上书教育部的理由,孙先生认为,目前语文命题客观题太多,对素质的考察能力很弱,高考只考一篇作文是考察素质的最佳方式。 “但该建议遭首先遭到了众多语文老师的反对”,孙绍振说,据他统计,全国50-60%的语文老师根本不爱写作,他们没有能力教授学生写作;而且,如果高考只考作文,语文老师的工作量会骤然加大。(《新民网》200768)多好的建议啊!对中学语文教育的弊端可谓是切中肯綮,可惜由于我们这些语文老师的原因,这份建议只能明珠投暗了。

   孙先生说的没错,如果高考只考作文,最大的阻力就来自语文老师们。“全国50-60%的语文老师根本不爱写作,他们没有能力教授学生写作”,孙先生的统计还是保守了点。事实上不爱写作的语文老师的比例是非常高的。曾有一位中学语文教研员对本地的语文教师做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回收上来的156份问卷中,平时喜欢动笔,经常性写一些文章的教师有29人,占18.5%。有106人只是迫于学校有关奖惩制度的压力,每学期写一二篇以“应付差事”。另有21位教师近三年内除了写些教学小结外,没有写过其他文章。在这156位老师中有7位也只不过是发表了一至二篇短小的作品,也就是说,平时喜欢笔耕且能写出具有一定质量文章的就只有五六位,仅占3.8%。这就是我们语文老师的水平,不会写作却能在台上大讲特讲作文的妙法,在台下对学生的作文品头论足说三道四,这怎能让学生对你心服口服呢? 如此纸上谈兵,学生的作文水平又怎能上去呢? 如果高考只考作文,平时当惯了“动口不动手”之君子的语文老师们,还能再滥竽充数吗?面临着下岗失业的危险,他们怎能不大加抵抗群起反对呢?面对着这样的君子老师,怪不得前些年谈论语文教育改革时,有人曾大声疾呼:“语文教育,误尽天下苍生!”虽属愤激之语,但我现在终于理解了他那深层的悲天悯人情怀。

   如果高考只考作文,语文老师的工作量是会加大的,但加大的只是读书的工作量。读书不但能获得知识,还能增加休养,充实精神,是一件赏心乐事,于写作水平的提高更是功不可没。这是对读书人说的,对那些不爱读书之人来说,可就让他们受罪不少了。而现在的语文老师们可以说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只是爱读书的人实在太少。当然,说语文老师们不读书也是有失公正的,在日常工作学习中,他们也读书,但不少人只读两本书 ——教材、教参。曾有人坦言:“如果离开《教学参考书》,至少有80%的教师写不好教案,上不好课;离开《课堂同步练习》,至少有85%的教师出不好练习题;离开《标准化试题》,至少有90%的教师不知道怎样上课”。而我则敢再加一个断言,“如果离开了作文辅导之类的书籍, 96%的语文教师不知道该如何教学生写作文”。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因为苏霍姆林斯基早告诫过我们:“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几十本书。”连教师的精神世界都空空如也。又用什么又怎么可能教育出高素质的学生呢?

   尽管在孙绍振先生的建议下,福建省高考作文分值已升至70分。尽管孙先生表示他不怕困难,一定要让高考只考一篇作文成为现实。但是,面对中国语文教育如此残酷的现实,我却怎么也乐观不起来,只好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来自慰自勉了。

   高考语文,你何时才能只考一篇作文呢?

 

高考语文:只考一篇作文又何妨

周德藩

周德藩,男,194086出生,中共党员,研究员,江苏教育学会,江苏教育厅,历任江苏教委副主任、江苏教育学院院长、江苏教育学会会长。

众所周知,就语文与人的关系来说,它是人的一种特有的甚至是最具唯一性的素养。语文素养提高了,人的素养也就提高了。而汉语言文字的素养,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汉语言文化素养的提高,则是中华民族提高全民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

就语文的功能来说,语文的确是一种工具,它首先是一种思维的工具,当然,也是一种交际的工具。就语文表达的意义来说,它能反映人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和价值追求。

我们很多人所争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其实并不是同一个视角所看出来的问题,也因而不是在同一个层面上讨论的问题。要看到一点,对于语文,不管它是人的素养标志也好,也不管它是作为人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也好,还是它表达一种人文性、审美性和价值追求,都是要通过人们掌握语言文字的水平和基本技能来反映出来。也就是说,学会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才能体现语文作为人的唯一性素养的标志这一特点。尤其是书面表达,更能充分而完美地体现人的素养。因此,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目前语文高考,其实只考一篇作文也是完全可以的。

现在的语文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其解决的方法,可能非常简单,是我们自己将这些问题的处理复杂化了。现行的语文考试,从指导思想到应试方法,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我们在年轻的时候,语文考试基本上就是一篇作文。从小学升初中,从初中升高中,以及考大学,在语文考试方面,基本上都是以一篇作文来应对的。再上溯上去,我们的考试其实纯粹是考文章写作的,科举考试,不仅仅是八股取士,也还有辞赋取士、诗赋取士的情况,唐宋两代,还再加一个温卷(唐宋传奇作品)。何况,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反对老祖宗的八股文,要看到,老祖宗的八股文,仍然是有很多精品佳作的。即使是在科举考试的背景中,我们中国也还是培养出了很多世界级的大师。看不到这一点,则是我们自己的问题。不要盲目地割断历史,也不能认为祖宗家法真的就一无是处。

所以,我认为,现行的高考语文,也完全可以只考一篇作文。

如果真能实现这样的愿景,以写一篇作文来应对高考语文考试,可以预期的是,我们会带来语文教学真正的变革,实现本质层面上的语文教学的飞跃。

在这种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变革将体现在:语文课将会进一步强化听说读写训练,还语文课堂以真正的语文品质,克服过去那种繁琐的、僵化的、枯燥的分析课文与肢解课文的弊端,让语文课堂真正生动活泼起来,让语文课程更富有文化品质。这样,开创语文教学生动活泼的局面,将不再是一句空谈。

当然,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疑虑。最关键的问题是,有人会担心,如果只考一篇作文,会不会削弱语文基础性的知识要求。

关于这一点,其实大可不必担心。因为,高考如果只考一篇作文,还是能检测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的。譬如,考一篇文章,从书写、标点符号的使用,到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已足以能够全面衡量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准以及估量一个学生的语言修养。如果说一句题外话,我觉得非常痛心的是,现在很多学生,字写得差已是屡见不鲜。更有甚者,一篇200字不到的通知就不会写,写出来了竟然会出现十几个错别字。这都是作文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造成的后果。

作文是语文课程中综合性最强的训练项目,写一手漂亮的文章也是最贴近现实的一种语文素养。如果一个学生在文章中能够消除错别字、病句,乃至将所有标点符号的使用情况都琢磨得非常明确,这其实就是一次极好的也极难得的语文训练。当然,这也要求作文题目本身能够在这方面体现出区分度,对题目的拟定要从严要求,对作为试题的作文题目要进行认真的论证。过去,我们这一方面的工作可能不是太到位,也难怪大众对语文考试只考一篇作文存在疑虑。

从另一方面讲,现在的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文训练时,可能都将语言、文章修养方面的工作忽略了。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也没有注重基础性工作的要求。古人所讲的“苦吟”“推敲”精神在现在的语文课堂上不复出现了,“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美谈,也早已成为语文神话。现在的语文考试,花那么大的时间和篇幅,把生动鲜活的整体文章肢解、割裂成那么多支离破碎的所谓知识点、应试点。这种情形下,即便是能够考到高分,又能给学生留下什么呢?又能让学生受益多久呢?

对高考只考一篇作文,也许还会有人说,这样仍然存在着应付考试的方法,会有人背上几十篇文章来对付高考。甚至还有人会说,如果语文高考只考作文的话,会有人猜题押题,甚至会抄袭。

其实,这是没有必要担心的。如果有人愿意背几十篇文章应考,那也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如果能将几十篇文章背好记清,烂熟于心,丰富了语言积累,哪怕就是猜中了文章题目,这总比现在的学生连一点文章章法都不懂、大学毕业写一个200字的通知会出现十几个错字的情形要好得多吧?更何况,这种情形下,我相信,每一个考生,除了几十篇文章烂熟于心外,他肯定还会有其他的语文积累。进而言之,如果一个学生,能够背熟几十篇好文章,我想,那肯定是可以终生受用的。同样,一个学生如果能背熟几十篇文章,他绝不至于在考场上生搬硬套地将背熟的文章拿出来对付考试。平常的语文积累,本身就会对学生提出文章有创新的要求,一篇文章如果没有创新品质,考生自己也明白,是不可能获得高分的。而对批阅者来说,背出来的文章与写出来的文章,也是一眼能够看出来的。

因而,关于猜题、押题、“抄袭”之忧,我觉得大可不必担心。应该看到,凡考试,都会有人猜题目。只要考试存在,总会有人琢磨试题,也总会有人能够猜中。但不能因为这些情况存在就取消考试,同样不能因为考试必须存在,就将考试当作教育的唯一目的。毕竟,能够猜中题目的只是极少数人。一个真正有教育智慧的人,其实是不会花这样的精力与心力去做这种舍本逐末、缘木求鱼的事情的。在只考一篇作文的前提下,可能会有人揣摩题目、猜题、押题,但是,任何一种考试下,都会有人认真研究考试,这样的情形又有什么担心的必要呢?

过去,我们在学生时代,语文考试,也主要是以作文为主的。过去虽然只考一篇作文,也可能会有教师猜中了作文题目,从而给学生考试带来了很多便捷。但学生应考时,毕竟要准备最起码几十篇以上的相关文章。从记熟三十篇到五十篇文章的角度论,如果一个学生能这样精心准备作文考试,情形将会非常乐观。这其中还会有学生为了应对这样的考试,会认真准备更多的经典文章。如果真的有人胸中藏有如此之多的诗文,则“腹有诗书气自华”、“锦绣文章出君口”也是一件非常美好的语文教育啊!

现在,客观上说,因为语文应试的存在,语文教师的文章素养已经全面降低。这一点已成为一种可悲的现实。然而,很多人仍然死抱着这种应试方式不放,让很多语文教师也都成了这种应试模式的牺牲品。

高考语文,只考一篇文章又何妨!

诚如斯,则不但解放了我们的教师和学生,还会还语文课堂以朗朗书声、文章兴味,那将是一种多么美好的语文教育图景啊!

当然,高考如果只考一篇作文会带来批改上的问题,也因此有人担心会因为批改时评分标准会不会发生偏差。我觉得,现在的高考作文评分机制已经相对成熟,几个人共同批改一份试卷,中间又反复在考验一个阅卷者会不会发生评分标准的偏差。也许,会有人认为,客观化、标准化的题型显得简洁、公平、客观。但是,如果这种客观、公正,就是所谓的标准化,带来的只是一种简单与僵化,与语文的本质相悖,这种客观、公正,也大可不要。何况作文阅卷也还是可以达到公平、公正的,现在的高考阅卷制度,借助于现代化手段,实现小组评改机制,已经可以避免这方面的弊端了。

当然,高考语文,只考一篇作文,我虽然这样提出来了,也并不奢求就能一步到位,实现语文教学彻底的改变。但是,我们可以在考试内容上作出相应的调整,譬如,逐步增加作文的份额,减少其他基础题目的题量,就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增加作文的份额,可以改变过去语文教学中架空分析的弊病,引导广大师生更重视语文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语文实际能力;增加作文的份额,也同时可以在作文题目中巧妙地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在评分标准中体现对双基的要求。

还有,我提倡高考语文只考一篇作文,也不是一概而论,对那些希望将来进大学语言文学系深造的学生,可以加试一些基础性题,以全面考查一个学生的人文方面的知识储蓄与修养。

真诚希望全社会特别是教育界重视这一问题。我相信,如果大家都重视语文考试的形式问题,那么,新课程改革也好,教育改革也好,必将会有一个绝佳的抓手,真正的教育改革也必将会落到实处。

 

20090415

 

 

编者按:

   如果中考、高考真的只考一篇作文,学生会怎样?语文教师会怎样?语文教育的明天会怎样?

   这不应当不是我们语文教师未雨绸缪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