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苦海微澜>>阅览文章

备课偶得之九

发表日期:2014/2/16 19:54:06 作者:汪方海

——《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中的三个行

问题呈现

三个“行”:

1.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2.走马川行雪海边

3.半夜军行戈相拨(“军行”为“行军”,无争议。)

共同认识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行”课本有解释——诗歌的一种体裁。

那是什么样的一种诗歌体裁呢?查阅资料,略述如下:

①行,又叫“歌行”。歌、行、引(还有曲、吟、谣等)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

②南朝宋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初唐时期,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③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④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以“行”命名的:杜甫的《兵车行》、李白的《长干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以“歌行”命名的:曹操的《短歌行》、曹丕的《燕歌行》、高适的《燕歌行》。

此“行”无异议,简言至此,足矣!

众说纷纭

“走马川行雪海边”中的“行”,课本没有解释。

说法一:

走马川:又名左末河,即今新疆车尔成河。行:诗歌的一种体裁。

说法二

这首诗的第一句,《唐诗纪事》作“君不见走马沧海边”。此处的“行”当为“衍文”。

说法三

《唐音》、《全唐诗》、《唐诗别裁》都作“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行”不是“衍文”。 “行”为“流”之意。

并且,这首诗是每三句一韵,第一韵少了一句。应当写作: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句法、韵法就与全诗统一了。“川”字是韵,而且是起韵,下面“边”、“天”二字是跟着“川”字协韵的。

我的看法

综观各家之说,我偏于第三种说法,但也略有不同。

我觉得,要弄懂“行”的意思,应当先弄清“走马川”与“雪海”是什么。

 一.“走马川”是什么?

①课本注释:走马川,地名。

②百度百科:走马川,指今阜康三工河。

③其它说法:走马川,又名左末河,即今新疆车尔成河(或车尔臣河)。

据此我们可以肯定一点:“走马川”应当是一条河流。

.“雪海”是什么?

①课本没有注释,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的《唐诗三百首》也无解释。

②百度百科:雪海,泛指西域一带地区。

③《汉典》解释:雪海 1.唐代西北边境地名。故址在前苏联境内﹐距伊塞克湖不到百里。  2.广阔深厚的积雪。  3.比喻如海洋似的梅花。  4.白色海涛。

综合分析,此处的“雪海”应当指的是一个地方。

既然“走马川”是条河,“雪海”是一个地方,那么,将“行”译成“流”,既合字意,又合文意——走马川流过雪海边。

最后再谈一下我对断句的看法: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见”、“边”、“天”三字的韵岂不是比“川”、“边”、“天”更好!

 

陆郎中学  汪方海

二〇一四年二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