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学生天地>>知识天地>>阅览文章

修辞世界

发表日期:2007/11/22 18:40:54 作者:无

修辞是文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也是一个不坠的考点,因为它可以出现在客观选择题中,可以出现在阅读题中,可以出现在主观题部分的仿句中,修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在初中阶段要掌握几种常见修辞,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会针对修辞的考点来告诉大家,如何解答这一类题目,有什么技巧和答题规律。

 

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这是在初中阶段要求了解的,在考试中,修辞的应用比较广泛,在仿写语句、扩展语句,阅读题,或者选择题中经常出现,要求我们了解的是修辞方法的类型和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在这篇文章当中,我们将会弄清楚各种修辞手法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概念探析】

一、比喻: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给甲事物作比的修辞方法。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把抽象的事物描绘得形象生动。

    例:三十号的周公馆,应该是这儿的一座绿洲了。

注意:比喻有三个主要部分,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本体,即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即用来比喻的事物。比喻词,即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比喻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和借喻。三者是有区别的,明喻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暗喻中没有比喻词;借喻只出现喻体,没有本体和比喻词。

 

二、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

1.用人和事物的特征来代替人和事。

例:……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

这句话里用“圆规”代杨二嫂。

 

2.用专名代通名。

例: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这句话里用“诸葛亮”代具有聪明才智的人。

 

3.用具体事物代替抽象事物。

例: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秦始皇面前就站着一个孟姜女,控诉这条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这句话里用“万里长城”代繁重的徭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

 

4.用个别事物代一般事物。

例: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

这句话是用“希腊”代一切外国的东西。

 

三、拟人:即把物当作人来写。

例: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注意,还有拟物这一说,就是把人当作物来写,考的较少,我们这里略过。

 

四、夸张:即故意"言过其实",是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夸张可分为三类。

1.扩大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的夸张形式。

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的夸张形式。

例: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3.超前夸张

即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例:农民们都说:看见这绿油油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五、对偶,即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的语句成对地排列的修辞方式。例: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出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六、排比:即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例:延安的歌声,是革命的歌声,战斗的歌声,劳动的歌声,极为广泛的群众的歌声。

 

七、设问,即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目的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提高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式。

例: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难点辨析】

    明晰概念并不难,但是有一些修辞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容易造成混淆,因此,我们针对几种同学们常弄混的修辞方式,做个解释:

一、借代与借喻

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之间具有相关性,借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借代的运用,其目的在于突出本体事物,使它由于换了一个动听的名称而形象显得具体鲜明,借喻的目的是强调两者的相似性。

 

二、对偶与排比

对偶只有一对,排比至少三个;对偶的语句字数要相等,排比字数可以不相等。

 

【考点前瞻】

在修辞这一点上,客观题一般会出现这样的考试方式:

例: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意义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想起它(纺车),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
  运用比喻,抒发作者对延安纺车深厚真挚的感情。
   B、你们是早晨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运用拟人,抒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朝气蓬勃的青年一代寄予厚望。
  C、奋斗,是改变现实的杠杆,是亿万人民共攀现代化高峰的紧实阶梯。
  运用排比,使抽象的概念和道理变得更加严谨。
  D、你就是调尽五颜六色,又怎能画出祖国的面貌呢?
  运用夸张,意在表明多调一些颜色,祖国的面貌是可以画出来的。


【解析】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项修辞手法应为比喻,C项修辞手法也是比喻,D项意在表明即使你调多少种颜色,也无法把祖国的面貌画出来。

 

因此,我们要明白常见修辞的表达作用,我们这里为你做了一个归纳:

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第二种出现修辞的可能性是仿句,如:

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句子,构成排比句。

人的一生像金,要刚正,人格须挺立;                           ;人的一生像水,要灵活,方法须随和;                             ;人的一生像土,要本色,作风须朴实。

【解析】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

知识依托:比喻和排比修辞手法的考察

参考答案:人的一生像木,要充实(成材),内涵须深刻(立场须坚定)……人的一生像火,要燃烧(要热情),性格须热情(态度须诚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