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苦海微澜>>阅览文章

“三味”再考

发表日期:2011/3/22 19:49:01 作者:无

鲁迅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个“三味书屋”,它在绍兴城内鲁迅故居的附近,是鲁迅先生少年时代(12岁至17岁)读书的地方。何为“三味”?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各种版本《鲁迅全集》的注释里对此也众说不一。本文想从“书屋”的变迁,“主人”的更换中,寻觅“三味”的真谛。

“三味书屋”的第一代主人是寿峰岚。当时,他给自己的私塾馆定名为“三余书屋”。“三余”出自三国时董遇所说的:“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意思是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发奋学习,旨在劝学。书屋定名后又请当时书法家梁山舟书写匾额。匾的两旁还悬挂着一幅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读书。”其意为:最好的音乐是无声的“孝”和“悌”,最美味的菜肴是诗书。对联也是由梁山舟书写的。

寿峰岚为什么要办私塾呢?清嘉庆时期他在鉴湖南畔酿酒,凭借镜湖的甘甜水质,以酿酒闻名而发家,于是便想进一步扩大规模,因此购买了覆盆桥下的房产。谁知清王朝腐败无能,地方治安日趋恶化,绍兴城出了个恶霸,竟将镜湖强行霸占,谁用水就要收费,并征收高额税款。不要说扩大再生产,连原有的酒坊也办不下去了。寿家原本是读书人家,于是寿峰岚便将房产的一部分开了个私塾馆,以求生计。

书屋的第二代主人是寿峰岚之子寿韵樵。就是他将匾上的“三余”挖补成“三味”的,由于他书法造诣高深,改过之后与原匾上的字浑然一体,仍是那么雄厚、凝重,几乎可以和梁同书的乱真。他为什么要改呢?应该是他受了“太羹有味是读书”这下联的影响,又查到了“太羹”的出处。原来,“三味”源自《李淑书目》,李淑说:“诗书为太羹,史为杂俎,子为醯醢(xīhǎi),是为书三味。”李淑的话经文人传播,成了“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的古语传播开来,寿韵樵难免不受影响。

寿韵樵把“余”改为“味”不能只从文字上去推敲,更应看其思想。这可以从他留下的一首四言诗说起。三味书屋的后面有一小亭,亭上悬有一匾,上书“自怡”二字;亭前有一高墙,墙上也有一匾,上书“寄傲”二字,取自陶渊明“倚南窗兮寄傲”的诗句;就在该亭的亭壁上留下了寿韵樵的四言诗一首:“栽花一年,看花十日。珠壁春光,岂容轻失。彼伯兴师,煞景太烈。愿上绿章,飙霖屏绝。”该诗的主要内容一是惜“春光”,这较容易理解;二是上“绿章”,绿章是绿色的奏纸,“道士上表天神用之”。该诗的核心是“伯师煞景太烈,绿章飙霖屏绝”。“伯”古同“霸”,此处指恶霸势力,“兴师”意为“作乱”。“飙”是指暴风;“霖”是久下不停的雨,两者都是喻“恶势力”。从中可以体察到寿家对地方恶势力侵凌的愤慨,对严惩恶势力、伸张正义的强烈渴望,但是这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于是就只能求助“天神”了。由匾与诗可看出第二代在乐像陶渊明那样逍遥自在享受诗书之乐的同时,已对清王朝极度不满,以至于要“上绿章”,让飙霖屏绝!陶渊明是由不满而逃避现实,“采菊东篱下”过田园生活;寿韵樵是抨击现实,“执教书屋内”过教学生活。前者显得颇为消沉,后者却十分执着,因为他还有一愿——上绿章。

由“上绿章”还可知,寿韵樵受宗教思想影响较深。据《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的记载——“三味”还有一义,指“劝学”,即再三体味,反复钻研、体会、思考。与“三味”音形近似的还有一个“三昧”,这是个佛教用语,是古印度梵文的音译词,原指诵读佛经、领悟经义的三重境界:一为“定”;二为“正受”;三为“等持”。意思是,诵经之前要止息杂念,做到神思安定专注;领悟经义态度必须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诚;学习过程中要专心致志,保持始终如一的精神。

第二代书屋主人既保留了第一代的劝学字旨,又提出了“上绿章”的心愿。

书屋的第三代主人是寿镜吾,他先后执教60年,直到1929年止。寿镜吾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数帝的统治。清同治八年(1869)中秀才。愤于洋人跋扈,清廷丧权弱国,以不买洋货、绝意仕进明志,在家中“三味书屋”设馆收徒。晚年常阅报纸,与人议论时政,言及帝国主义侵略、订立不平等条约时,辄气愤扼腕,大骂朝廷卖国贼。

寿镜吾老先生立志不当官,也反对和禁止儿子去当官。大儿子寿涧邻,考中清未秀才后,帮助父亲打理三味书屋,也代父亲授课,业余专攻地方史志研究,大有成就,生有二子:寿宁、寿宇。寿镜吾老先生不允许次子寿洙邻去赶考,把他锁在楼上,每顿饭菜都叫人给送去。结果寿洙邻用麻绳绑在窗门上,缘绳而下,逃出了楼房,在慈禧太后七十寿诞之时参加全国优贡会考而得“甲辰科朝会考一等第一名”,荣获“朝元”之称号,(这“朝元”其实也就是和“状元”相近的职称)当上了吉林省农安县的知县。寿镜吾老先生骂他不孝,骂了好长一个时期。由此很能看出老先生的正直、善良。

寿洙邻为何不听父亲的教诲呢?因为他认为:“三味是以三种味道来形象地比喻读诗书、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幼时听父兄言,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意为: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经典史记味如吃佳肴喝美酒;读诸子百家味如酱醋,好比烹调中的佐料。

寿宇,寿镜吾之孙,5岁时就进入三味书屋和祖父学习,直到14岁时去上海。他说:“我小的时候,我祖父寿镜吾亲口对我说,三味是指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布衣指的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这第一点‘布衣暖’非常重要,这是我祖先峰岚公、韵樵公的思想核心。产业的失败,使他们看清了清王朝的腐朽本质,他们认为在祸国殃民的清王朝当官就是为虎作伥,是害人害己。于是,把三味书屋的办学方向也作为子孙的人生指南,不许自己的子孙去应考做官,要甘于布衣暖,菜根香,品尝诗书的滋味。”寿宇说,寿镜吾生前曾对他说:“这三味的含义不能对外人说,也不能见诸文字,这是祖先韵樵公定的一个家规,因为‘三味’精神有明显的反清倾向,一旦传出去可能要招来杀身之祸。”

至此,我们对“三味”是否有了一个较完整的认识。

 

 

南京市江宁区陆郎中学   汪方海

201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