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备课要抓住十个关键点
发表日期:2010/10/7 10:48:04 作者:无
有效备课要抓住十个关键点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基础教育正在经历一场大变革。这场变革表现在课堂教学上,首先要解决有效备课的问题。有效备课要求教师的备课从学科知识教学转换为思考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科能力教学;从机械地“教教材”转变为自主地开发教材“用教材教”;从课时目标的制定进一步拓展到总体目标、主题目标、单元目标的系列设计;从展示教师的教学技巧转变为提供学生发展的机会;从简单的案头备课转变为生成的教学设计;从教师组织活动转变为师生多向互动;从依从教参的一次备课转变为研究课堂的二次开发。解决上述问题,就要抓住有效备课的十个关键点。
一、教材分析抓住“课标”与“教材”的基准点。
抓住基准点,就是正确处理课标与教材预设与生成、使用与开发之间的辩证关系,抓住基准点,就是正确分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地位与作用、表现与活动之间的整合关系,这样教学就有了明确定位,学生才能明白努力的方向与目标。
二、目标定位抓住“制定”与“达成”的契合点。
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达成”,反映教学理念的诉求。学以应考、学以求分是一种功利的诉求;学以致用、学以致能是一种实用的诉求;学贵求是、学贵求新是一种开放的诉求。不同的诉求引导教学,会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效果。评价教学效果主要看教学目标达成与否。练习、反馈、矫正、激励是保证教学达成的的基本措施,思考、探究、感悟、互动是落实教学达成的基本方法。目标定位与达成需两手抓,抓住它们就抓住了有效备课的契合点。
三、创设情境抓住“情境”与“情感”的交汇点。
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习情感,是有效教学的必要手段。创设教学情境的作用,主要是明确主题,活跃思维,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补充背景知识,丰富情感体验。创设情境应该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吸引力和感召力。情境交融才会有感人至深的体会;情境交汇,才能有过目不忘的理解。情感是教学艺术的核心,情感是教学艺术的生命。课堂上感染学生情绪的情,打动学生心弦的是情,调动学生思维的是情,震撼学生心灵的仍然是情。拥有积极向上的感情,学才会有主动,愉快的学习。研究表明,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取决于情感意志发展的优劣,情意主要包括求知动机、人生抱负、意志调控、自我意识、学习兴趣、社会责任等。历史与责任交汇;理想与抱负交汇;真理与探索交汇;挫折与激励交汇;生活与学习交汇。抓住交汇点,就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落到了实处。
四、活动设计抓住“问题”与“思考”的融合点。
有效备课的关键是以设计教学活动为核心,解决教学问题为重点。教学问题形形色色,有效备课要求抛开无谓问题,排除干扰问题,讲授理解问题,引导感悟问题,完善组织问题,设计探究问题,抓住核心问题,解决主要问题。把问题的解决融合于课堂活动与学习思考之中。解决教学问题,首先要保证问题的信度,即教学问题应具有课堂情境的真实性和面向全体的适应性;其次要保证问题的效度,即自主学习的可行性和合作学习的可能性,教学问题不能偏离教学目标、背离教育宗旨;再次要保证问题的难度,即教学问题具有启迪思维的趣味性,创新思维的挑战性;最后,要保证教学问题的梯度,即教学问题具有因材施教的启发性,由表及里的层次性。问题因思考而有价值,问题因生成而有意义。
五、学法指导抓住“事例”与“方法”的结合点。
我们习惯于阅读、听讲、做练习的学习方式,习惯于跟着教材学,跟着教师学,相信教材就是真理,教师永远都不会出错。在盲从之中放弃了自我,在权威面前放弃了思考。这就导致形成这样一种局面,我们的学生不会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探究。有效学习的关键是主体意识的唤醒,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自主”是学习的关键,方法是学习的的依托。掌握方法的学习是有目的、有意识、有效率的学习,没有方法的学习则是盲目的、无意识低效或负效的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途径,一靠教师引领、示范;二靠自己体会、感悟;三靠同学启发、帮助。
六、氛围营造抓住“活动”与“互动”的激活点。
活动要靠教师设计、实施与学生参与、互动来完成。由活动到互动,不仅是活动的主体变生变化,关键是活动形态发生变化。单向活动、被动活动变成多向活动、主动活动,更让学生有一种解放的感觉,真正享受自由选择的权力,自由发挥的空间。营造课堂氛围,激活学生情绪,要靠两手抓,一手抓活动,一手抓互动。有效的课堂活动都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习题之间的互动。因为,只有实现互动,才能唤醒意识,才能激活思维,营造出理想的课堂氛围。
七、课堂讨论抓住“适宜”与“生成”的兴奋点。
选择“适宜”的条件:一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二是适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社会经验。讨论难在观点“生成”,即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经过引领、启发、思考、感悟而形成新的知识和能力。告诉的知识会忘记,“生成”的东西永远属于自己。通过讨论,在质疑争辨中,明辨是非,纠正偏差,生成观点,形成学生自己的看法而不是教材或教师的看法,才是最让人高兴的事。
八、课堂小结抓住“主题”与“规律”的提炼点
课堂小结使学习更加简单、规范、有效。课堂小结体现教师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对课程主题的深化。它把复杂的学习过程优化提炼,形成简明扼要的结论,解决学习中思路杂、头绪乱、认知薄、理解浅的难题。课堂小结把孤立的学习步骤汇聚成最终的小结与思考,从理解记忆到检测反馈,从测评效果到矫正激励,实现对知识的融合贯通,深刻理解,灵活运用
九、教学效益抓住“思考”与“研究”的着力点。
提高教学效益,必须促进学生思考,提高认知水平,把低水平的认识活动转换成更具挑战性的认识活动。所谓低水平的认识活动是指仅仅要求学生从书上寻找唯一正确的答案,答案内容基本上限定在信息回忆和单项选择上。而挑战性活动的特点是问题的答案呈开放性,允许有多种选择和解释。促进思考,就是创设理性思维的平台,掌握辩证思维的方式。我们的许多教师淹没在应对常规教学的忙碌之中,不愿意动脑想问题,于是工作少有突破,教学鲜见创新。学习需要勤奋,更需要思考,思考与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两只轮子,是有效教学的两个着力点。只有认真思考,认真研究,才能有效发展,快速提高。同样道理,只有在教学中让学生“思考”与“研究”,学生才能有效发展,快速提高。
十、课后反思抓住“磨合”与“融合”的升华点
有效备课是个不断积累,不断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抓住“磨合”与“融合”的升华点。所谓“磨合”是指课改理念与传统习惯的“磨合”;“融合”是指集体智慧与个人感悟的“融合”。磨合之中出悟性,融合之中长才干;磨合之中见灵气,融合之中显智慧。“磨炼”、“磨合”都是专业发展中的必经阶段,冷静、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的状态,扬长避短,把别人的长处,同行的优点,融合为自己的优势,是一种有效成长的快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