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学科之窗>>语文之窗>>阅览文章

如何让语文教学走出尴尬

发表日期:2009/11/2 23:04:26 作者:无

——重读《吕叔湘语文教学论集》有感

暑假闲暇,重翻《吕叔湘语文教学论集》。吕老对语文教学的论述应该是全方位的。但在论及语文教学根本问题的时候,还是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语文教学的问题说千道万语文教师是关键”。读读吕老的话语,再想想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真的不能不让人敬佩大师目光之深邃和见解的高屋建瓴。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语文课堂改革也在不断向前推进,但是改革的重心似乎始终都放在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上,很少关心语文教师队伍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长此以往,语文教师素养的问题,似乎淡出了语文教改的视野。其实,语文教学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固然重要,而现实的问题是失去了语文学科专业素养的依托,即使再好的学习方式也都有可能演变成一场形式上的游戏,于是在课堂上不断出现因为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出现了自主变放羊,探究变乱究,少讲变不讲,思考变讨论,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而实质上缺乏对文本的深度研读,语文课堂教师不能居高临下带领学生在文本中遨游,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是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获得丰厚的积累,思想的陶冶和美感的熏陶,致使课堂效益不高的问题,一直成为语文教学解不开的结。因为追求教学方法手段的现代化,传统的语文课堂变成了声光电等多种媒体的展示,学生享受的是动漫的丰富多彩,而丢掉的却是对语言文字的咀嚼涵泳。回首我们的语文教改之路,几十年一路走来,一路坎坷,始终难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不断地改革不断地否定,始终找不准一个应该一直坚持的方向,致使语文教改一直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其实,从当前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看,教师善教与否,效果如何,主要不是取决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新不新,活不活,而取决于语文教师自身学科专业素养是否深厚,语文实践活动是否丰富。我们经常说教师是教书的,现实的状况却是我们大多数的教师几乎已经到了无书可教的地步,不仅腹中无书,即使手头和身边可以读的书也很少,“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很难想象一位腹中没有诗书,知识浅陋,而平时又不爱读书、不善于读书、不勤于思考,不经常动笔墨的语文教师能够教好语文。

语文教师的素质决定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回首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代名家如鲁迅、朱自清、夏沔尊、叶圣陶、丰子恺、朱光潜、钱穆等等,都是中学教师出生,他们之所以后来都在自己的领域创造了不凡的业绩,个人学养固然是一个原因,但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总是一边教书、一边发奋读书,始终把读书学术视为教好书的前提。在教好书的同时一直不放弃自己的学术追求,一边教书一边著书。最终都成了既能教好书又能做好学问的名家学者。因此,我总觉得当前的语文教改应该向提升语文教师自身素质回归,要把“常亲书卷,时动笔墨,俯读仰思,铢积寸累”作为对语文教师的一个基本的要求。语文教师应该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一个良好习惯。语文教师在教书的同时也应该有自己的阅读计划,有自己的学术追求。

从朱永新教授推出《我的教育理想》,许多人都喜欢谈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教育,学一次时髦,我要说我心目中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位学养丰厚的语文教师带领学生遨游于文本的语文课堂,是教师帮助学生打通语言关,把学生领进文学门的语文课堂,我心目中理想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谈吐文雅、幽默机警”的智慧教师。

罗罗嗦嗦,说了一大气,其实我只想说一个问题,一个不重视自身专业素养提升的语老师,一个不爱读书,腹中无书,一个不爱买书,身边无书的语老师,你还真的有书可教吗?有个“学富五车”的成语典故,或许大家都知道,惠施外出与人辩论之所以能够口若悬河,雄辩滔滔,皆因为他时刻带着他的五车书。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教研室   徐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