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教学内容是语文课堂“活”起来的保证
发表日期:2012/3/18 11:49:24 作者:无
——呼吁真正的语文“高效”课堂
李云东
我们语文教师不必羞愧,应该高兴,至少学生知道“尊师重教”,给我们面子。学生比老师强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不过我们要好好想想,这么多的学生都比你强,这就不对头了。
我们得审视自己。
时下的语文课堂,精彩纷呈,神话极多。
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使洋思中学名声大振;杜郎口中学“三三六”和“10+35”的模式曾如日中天;衡水中学的“三转五让”教学模式,让衡水中学门前车水马龙;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在早期也是开展的如火如荼,效仿者众……
“那些实力较差的学校,西部和农村地区教学条件不好的学校,课改之后有些乱,有些邯郸学步,无所适从。”(温儒敏语)
“语文教学是个学术性很强的学科,也是改革难度最大的学科,现在最需要的是扎实的调查和科学细致的研究,而不止是经验性的印象式的东西。”(温儒敏语)可见语文教育改革的复杂性。
现在的语文教师,尤其是领导,都把宝压在教学方式的改革上,希冀以“模式化”盛产名生、名师,欲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但朝秦暮楚,学来学去,无论瞧教学业绩,还是从教师的个人发展来看,效果并不佳。
问题出在哪里?
我认为,时下的语文课堂,确立正确的教学内容才是重中之重,才是建立高效课堂的关键。正确的教学内容是语文课堂“活”起来的保证
别的标准我也不谈,只谈文本解读的能力问题。那种抓“时间、地点、人物”之类的方法论者不在讨论之列。
我们来看以下的教学实例,这些课例在语文常态课堂中随处可见。
其一,教师给《隆中对》中的诸葛亮贴的标签是“料事如神,知识卓绝,才华横溢,卓越的军事家”。教师也不想想,《三国志》不是《三国演义》,陈寿在诸葛亮死去才写此书,虽说《三国志》史料是否真实在学术界有争议,但是大家还是习惯把它当正史取材。算是本严肃的历史书籍。而“料事如神”的说法在《三国演义》中是站得住脚的,而在历史上,诸葛亮的“两路齐发”的战略目标显然已经落空,“如神”的称号他能当之吗?诸葛亮的“两个拳头打人”的军事策略还被毛泽东嘲笑,怎么能看出“卓越军事家”的称号。很显然,教师把诸葛亮当成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来分析。(大家可参见
其二,教
其三,教师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来就是概括段落大意,谈谈写景的词语特点,探讨秋之美,再谈自己和作者的共鸣。概括段落大意对本文有必要吗?这篇散文带有郁达夫个人的独特感受,这种把衰败景物当成美来赏析的写法,是作者独特的体验。在生活中,很多负价值的东西,很可能在文人笔下具有正价值,这正是“黛玉葬花”的缘由。在文学作品中,“负价值”的东西往往是文人反复吟咏的意象。
其四,教
这些问题的出现,其实是很多语文教师的教学思想滞后造成的,很多解读直接照搬教参和书店中各种教辅资料,缺乏独立思考,你想想,学生早从网络、教辅资料上看透了你的教学内容,他们还有兴趣?这还是高效课堂吗?按
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语
有的文本解读不是我们老师看不出来,而是我们老师没有平心静气来读,整天在这个模式那个方法中摸索,学习。说白了,就是围绕考试瞎转,妄图以一本万效的方法突破教学困境,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花里胡哨的各类教学方法和模式,只会让我们语文教师渐渐远离文本,失去阅读嗅觉的灵敏性。
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之前,一定要先确立科学、正确、清晰的教学内容,再考虑教学环节的衔接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正确的教学内容,才是是高效语文课堂的基础,一味追求一步登天的“绝招”,此想法只能是异想天开,舍本求末。
有时,课堂上的瞎讨论,瞎探究,高谈阔论,其实会导致集体浮躁。一些所谓的“高效课堂”,全是学生拿着参考书展示。
正确教学内容的确定,应该以文本的细细解读为基础,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起点,两相考查,才能夯实教学内容。
按语:
心有戚戚焉,故荐于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