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学科之窗>>语文之窗>>阅览文章

正确的教学内容是语文课堂“活”起来的保证

发表日期:2012/3/18 11:49:24 作者:无

——呼吁真正的语文“高效”课堂

李云东

王荣生教授对我们说过这样一件事:他到上海很有名的两所学校听课,这些学生很优秀,很多学生可以上清华、北大的。很明显,他们的天然智商比起华东师大毕业的语文教师要高一些。下课了,王荣生教授问他们,老师的问题听得懂不?他们一起笑了起来:别逗了,老师的问题太简单了,您来听课,我们还不得装一下呀!

我们语文教师不必羞愧,应该高兴,至少学生知道“尊师重教”,给我们面子。学生比老师强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不过我们要好好想想,这么多的学生都比你强,这就不对头了。

我们得审视自己。

时下的语文课堂,精彩纷呈,神话极多。

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使洋思中学名声大振;杜郎口中学“三三六”和“10+35”的模式曾如日中天;衡水中学的“三转五让”教学模式,让衡水中学门前车水马龙;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在早期也是开展的如火如荼,效仿者众……

那些实力较差的学校,西部和农村地区教学条件不好的学校,课改之后有些乱,有些邯郸学步,无所适从。”(温儒敏语)

 “语文教学是个学术性很强的学科,也是改革难度最大的学科,现在最需要的是扎实的调查和科学细致的研究,而不止是经验性的印象式的东西。”(温儒敏语)可见语文教育改革的复杂性。

曹公奇老师感慨道:“关于语文教学模式的问题,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出现过许许多多的教学模式,像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宁鸿彬的‘五步阅读教学程序’,还有黎世发综合性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法’等等,后来又陆陆续续出现过很多种教学模式,这些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各有特点,也都在当地或本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无论哪种教学模式,到今天为止,好像还没有一种能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语文教学‘真理’,也没有哪一种能成为所有语文教师都必须遵循的教学模式,这倒是非常真实的现实状况。”(引自曹公奇老师的博客)

现在的语文教师,尤其是领导,都把宝压在教学方式的改革上,希冀以“模式化”盛产名生、名师,欲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但朝秦暮楚,学来学去,无论瞧教学业绩,还是从教师的个人发展来看,效果并不佳。

问题出在哪里?

王荣生教授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含蓄地说:“(当今语文教学)内容刻板僵化与随意性过大并存,教学花样百出与知识含量贫乏共生。”就说明语文教学的结症在于教学内容的僵化和知识含量的贫乏。试想,一节没有知识含量的课堂,会留住学生的心?会产生高效课堂的效果?

我认为,时下的语文课堂,确立正确的教学内容才是重中之重,才是建立高效课堂的关键。正确的教学内容是语文课堂“活”起来的保证

王荣生教授认为:“在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方法好不好之前,首先要考察它的教学内容对不对。”(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这是他考察了无数语文课堂后形成的结论,真是一语中的。

别的标准我也不谈,只谈文本解读的能力问题。那种抓“时间、地点、人物”之类的方法论者不在讨论之列。

我们来看以下的教学实例,这些课例在语文常态课堂中随处可见。

其一,教师给《隆中对》中的诸葛亮贴的标签是“料事如神,知识卓绝,才华横溢,卓越的军事家”。教师也不想想,《三国志》不是《三国演义》,陈寿在诸葛亮死去才写此书,虽说《三国志》史料是否真实在学术界有争议,但是大家还是习惯把它当正史取材。算是本严肃的历史书籍。而“料事如神”的说法在《三国演义》中是站得住脚的,而在历史上,诸葛亮的“两路齐发”的战略目标显然已经落空,“如神”的称号他能当之吗?诸葛亮的“两个拳头打人”的军事策略还被毛泽东嘲笑,怎么能看出“卓越军事家”的称号。很显然,教师把诸葛亮当成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来分析。(大家可参见孙绍振先生解读)

其二,教教授《杨修之死》一文,直接给曹操下了定义:嫉贤妒能,心胸狭窄,杨修之死的原因是“恃才放旷”。其实,杨修的死因在文中用了四个段落来暗示,杨修的死因是他陷入了皇族之间的纠纷中。对这些段落,教师没下功夫琢磨,视而不见。当然,中国古典小说教什么,还有待高人指点。

其三,教师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来就是概括段落大意,谈谈写景的词语特点,探讨秋之美,再谈自己和作者的共鸣。概括段落大意对本文有必要吗?这篇散文带有郁达夫个人的独特感受,这种把衰败景物当成美来赏析的写法,是作者独特的体验。在生活中,很多负价值的东西,很可能在文人笔下具有正价值,这正是“黛玉葬花”的缘由。在文学作品中,“负价值”的东西往往是文人反复吟咏的意象。

其四,教教授《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语言分析特点基本千篇一律:“语言优美,情景交融,意象明确,语言凝练……”拿起教参就抄,没仔细去探讨文中字句,去探探那里的内涵美妙之处。

这些问题的出现,其实是很多语文教师的教学思想滞后造成的,很多解读直接照搬教参和书店中各种教辅资料,缺乏独立思考,你想想,学生早从网络、教辅资料上看透了你的教学内容,他们还有兴趣?这还是高效课堂吗?徐江老师说法:“我把语文界教师所教内容分为四大类:教师所教本身就是错的,以非为是;教师所教虽是对的,但却是无用的;教师所教是对的,也是有用的,但学生自学即明,无需教师教;教师所教是对的,也是有用的,是学生发展需要的,学生自学不会必需教师教。”所以我们老师在授课前,先想想自己有没有授课内容?这个内容对不对?没有“对”的内容支撑,你再巧妙的教学方法用什么用?上文所说的课例被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演绎得风生水起,学生使劲讨论,交流,互助,学生越是交流的起劲,我越难过。课例之所以被我诟病,其原因在于没有正确教学内容的支撑,知识的含金量极低。

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语老师考虑的重心,一般全放在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有时甚至不顾教学内容是否正确,直接从网上下载导学案,就这样粗糙地定位了教学内容,有时甚至连这样的定位都没有。还没琢磨透教学目标之前,教师们就开始设计起各种各样的环节、问题,想得最多的也是巧妙地组织学生讨论,争论,让课堂活起来。什么“10+35”啊!“激情燃烧”啊!自主探究啊!但是,当我们费尽心机授课完毕后,发现文章的真正内涵似乎与教学内容不符。

有的文本解读不是我们老师看不出来,而是我们老师没有平心静气来读,整天在这个模式那个方法中摸索,学习。说白了,就是围绕考试瞎转,妄图以一本万效的方法突破教学困境,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花里胡哨的各类教学方法和模式,只会让我们语文教师渐渐远离文本,失去阅读嗅觉的灵敏性。

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之前,一定要先确立科学、正确、清晰的教学内容,再考虑教学环节的衔接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正确的教学内容,才是是高效语文课堂的基础,一味追求一步登天的“绝招”,此想法只能是异想天开,舍本求末。张玉新老师很幽默地说:“有道是,欲要成功,先要练功;想走捷径,纯属瞎蒙。”

    有时,课堂上的瞎讨论,瞎探究,高谈阔论,其实会导致集体浮躁。一些所谓的“高效课堂”,全是学生拿着参考书展示。

正确教学内容的确定,应该以文本的细细解读为基础,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起点,两相考查,才能夯实教学内容。

 

按语:

心有戚戚焉,故荐于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