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基于研究的教学
发表日期:2011/8/15 21:42:56 作者:无
——解读
按语:
还有半个月又要正式上课了,不知各位同仁是否已经开始筹备新课,抑或还是等待备课组长的“免费午餐”。不过,不管怎样,看看名师评名师,必能于我们的教学有所启迪,进而在新学期中能够获得学生的欢迎。
阅读
教师研究始终是自我发展的短板。我这里所说的研,包括学科本体研究,甚至具体到一些细节点,如教材的研究性阅读,简而言之,就是研读课文;还应该涉及教学研究,即思考怎么教的问题,有一定的教育理想和理念,用思想教书。
由此,决定了教师课堂教学始终挥之不去的梦靥就是盲目教学的状态。我教什么和怎么教,这样的问题目前多是无解的;在不清楚自己行为的目标和行为的途径的时候,就已经出发了,可以想见,行动中我们多疑惑和徘徊。
至少说
我说,
就我观察,
其一,我教什么?
教什么,这个问题涉及教学内容。单就阅读教学而言,文章就是一个知识的容载物,我们强调教学前的研读,就是要把这些包容其中的所谓知识探寻出来,并经过取舍和组合,形成教学内容。语文知识的容载量非常丰富。有三个认知层面,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而每一个认知层面也有着若干知识点位,如在“写了什么”这个层面,仅仅就“读懂”一个能力纬度,就包括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等意义单位的解读,
每一篇文章都有知识的库存,而且容量很大,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都教,不能面面俱到,这就需要有所取舍,一些学生可以自学获取的知识,就交给学生自学;一些需要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获取的知识也要通过构建一个小组讨论的机制,让学生自己取得;一些需要教师提个醒,做些点拨的知识,就在适当时机,教师增加一点辅助,即可。这样就可以把一些识记类、浅层理解类的内容,交给了学生自己学习。教学要面对的是有挑战性的知识。
我们以为教师教学前的研读一定要得出自己的解读认识,不一定刻意区别别人,更主要要形成自己的感受,有体验上的独到性。这才能避免照本宣科,说的话都是拾人牙慧,都是应声附和,如此没有独立的学术品格,很难教导学生有自己的科学思维和独特思考。
其二,怎样将所教的内容呈现出来?
教师教学很多时候,或者在常态中,要传达共同知识和共同认识,即由此奠定学生的共同价值观和共同认识基础。这是教育教学的目的使然。这个一般化的,共同知识,只有在教学转化中赋予一种独有的气质或新鲜的外显形态,才能构成学习刺激,引发学生的学习志趣。
我们听
课堂上知识的呈现有三个基本路径:一是问题转化,二是任务转化,三是活动转化。
问题转化,是比较多见的。即为了引导学生学习一项知识,训练一种目的,往往还有一个富有悬疑色彩的问题,来触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不展开说了。
任务转化,也是可以充满创意的。课堂学习就是学生基于任务落实的学习,所以国外也把任务型学习作为一个常态的研究课题。我们教师也习惯于在课堂布置一些学习任务,但是一些任务的设计大而空,缺乏学习刺激性和挑战性。你读
活动设计。教学活动首先表现为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生的活动设计形成效益有正相关性。
其三,怎样组织实施有效教学?
教师在课堂中要有一个合理的自我摆位,要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
这也依靠教学智慧。
他的优势在于他的研究是高位的、超前的,思想是成熟的,应用方法是可为普
在这一点上,他像一个高明的厨师。做一道家常菜,也能见出工夫。他在课前精于选料,做出合理的配制和调和,并竭尽全力,匠心独运,最后奉献给你的是一个杰作。
如今如此用心研究的人不多,用心教学的老师也不多。
能够把基于研究的教学做得精致、精美,非要有
这是我一辈子去膜拜他的理由。
注:
作者赵福楼,天津市教育教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汪方海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