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学科之窗>>语文之窗>>阅览文章

陆郎中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语文教研组计划

发表日期:2011/2/16 9:27:17 作者:无

陆郎中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

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

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区教育局“教育科研提升年”这一主题,突出“质量、研究、创新”三个关键词,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教研工作目标。依据本学科教学教研工作的特点,本着务实、有效的原则,开展语文学科基于常态、基于问题、基于效率、基于发展的课改策略研究和实践工作,进一步提高我校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

基本思路

本学期的中心工作是围绕有效教学和有效教研活动的开展,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切实提高。根据学科特点,探索新课程教学过程方法、推广优秀的教学成果、加强复习教学研究。加强校本教研,开展教研创新,进一步发挥语文教研工作的功能和作用,发掘语文教研工作新的增长点。

主要工作

    一、关注课堂常态,促进课改深入

1.加强教学调研,总结推广课改成果。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探索“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2.举行语文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开展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并进行课例分析、教法研讨,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

3.认真落实课堂教学常规,规范教学行为。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并切实落实课堂教学常规,增强教师的教学常规意识和自律意识,自觉执行教学常规,规范自身教学行为,努力提升课堂教学的实际能力与水平,确保课堂教学效益。督促教师创造性地使用好市教研室编制的《南京市初中语文教学建议》,力争常态课的有效、精品。

4.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继续组织好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每月的示范研究课的开设与研讨活动。准确把脉教师的真实教学水平,提出切实的改进意见或建议,提高教师个体实施常态课教学的基本能力,从而实现教学质量整体攀升的奋斗目标。

二、关注教学研究,促进质量提高

1.进一步探索“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把“转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水平”和“转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水平”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在高效课堂实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组织一批课改积极分子和骨干教师进行深度研讨,提炼出适合本区校情、教情、学情的操作模式和创新设计,如高效课堂必须的“三个”阶段(课前、课中、课后)中教师和学生分别要做的工作以及具体要求等。要使教师尽快从对模式的熟练操作走向对理念的深刻把握,倡导自主设计、自主创新。

2.以学校备课组听评课为抓手,调研学校集体备课。以新授课教学目标的确定为抓手,落实课堂有效性,深化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继续构建作文教学序列,依据“序列”拟定详细的学期作文教学计划,最大限度减少作文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进度计划要细化到周作文教学安排,做到周周有具体的训练内容,次次有明确的评讲主题。本学期将通过现场会的形式,让做得好的学校现场放样,然后组织学科团队进行随机性、驻点式的调研,督促各校抓实集体备课。本学期拟分年级以中心组的形式尝试开展区级层面的集体备课,通过具体任务的完成带动更多的教师成长为学习型、研究型教师。

3.以点带面,加强校本教研指导。积极做好校本教研的指导和服务工作,及时总结先进学校的经验,通过“联片教研”、“结对帮扶”、专项调研等各种有效的教研方式,加大专业支持力度,促进城乡学校课改工作的均衡发展。通过“课例式研究”、课堂实录、网络直播的教研形式来进一步提高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能力,保证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4.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组织全体老师利用校本研训时间认真学习“构筑有效课堂”的理论,学习研读“名师课堂实录”,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切实在双因结合率、课堂练习率、课堂上对学生的关注率、怎样上好预习课、怎样上好已有预习的新授课等方面加强研究,并且在研究中经常反思:当学生茫无头绪时,能否给他以启迪?当学生失望时,能否唤起他们的信心?能否从学生的眼中读出愿望?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能否使学生的思维擦出火花?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合作,感受和谐的欢乐,发现的欣喜?用自己的激情演绎课堂教学的精彩,逐步形成具有永流中学特色的教学科研特色。

三、关注资源开发,促进学生发展

1.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和“关

于课外阅读的建议”,组织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大力推进名著课外阅读活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增进学生的文化积淀,促进学生的发展。

3.积极利用好我校的语文校本课程。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建立和巩固文学社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