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区2008年教育科学规划“个人课题”申报表
发表日期:2009/2/27 9:55:13 作者:无
江宁区2008年教育科学规划“个人课题”申报表
姓 名 |
庞福喜 |
所在学校 |
江宁区陆郎中学 |
研究领域 |
德育 |
性 别 |
男 |
职 称 |
中二 |
学 科 |
思想品德 |
文化程度 |
大学本科 |
职 务 |
无 |
电 话 |
13915959690 |
课题名称 |
“共情”效应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运用研究 | ||||
课题界定与 理论依据 |
课题界定: 班主任,从某种意义上看就好比一个心理辅导员,工作中很多时候需要我们运用“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技术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仔细观察学生,认真倾听学生,在倾听过程中推断学生的感受、信念和态度,并深入到学生的烦恼中去,细心地注意他们的一言一行,注意他如何表达自己的问题,如何作出反应等,然后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把握他的心理,对他的困难和迷惑加以正确的指导。因此,班主任是否具有这种“共情”能力很重要,它能在班主任工作中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课题研究的就是如何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运用好“共情”效应。 理论依据: 共情,也称为神入、同心理,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所谓“共情”(Empathy),就一般意义而言,是指一个人用自己的心,理解到,意识到,感受到或替代性地体验到另一个人现在或过去的情感、想法和体验,而不一定需要以客观明确的方式充分地表达出这种情感、想法的行为,简言之,就是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共情”是人类情感交融过程中,体验到的一种珍贵感受,它是两个人或者更多的人在认识和情感层次上的共同感受或精神共鸣,因此又叫“同感”。“共情”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共情”效应经常运用于心理咨询活动中。 | ||||
研究目标与 研究内容 |
研究目标: 1、班主任工作能够真正“以人为本”,以“育人”促管理。 2、运用“共情”效应管理班级,班主任应该能感受到每个学生都是可爱的,班级管理起来并不难。 3、在“共情”的关怀下,学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他们也会和班主任“共情”,在“共情”效应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和谐的。 研究内容: 1、运用传统方法管理班级与运用“共情”效应管理班级的比较。 2、班主任与学生“共情”的策略、方法和途径。 3、班主任运用“共情”效应管理班级的个案。 | ||||
课题创新 要点 |
1、将心理咨询中常用的“共情”效应运用到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2、运用“共情”效应可以很好地管理班级再次验证了班主任工作从根本说上就是育人的工作。 3、运用“共情”效应管理班级不是理论创新而是本色回归。 | ||||
研究过程与方法 |
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08.3——2008.4):准备学习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任务是写出实施方案,搜集有关共情效应研究方面的资料进行研究。方案要本着切实可行的原则制定,突出实用性。 第二阶段(2008.5——2008.6):思辨阶段。运用文献研究法,深入学习有关共情效应相关理论,为研究在班级管理中如何运用共情效应奠定理论基础。并进行方案的可行性论证。 第三阶段(2008.7——2009.2)探索实施阶段。运用行动研究法,根据制定的实施方案,进行实证性研究,记录实施过程和效果。同时,进行实验的比较,根据实施的情况和反馈的结果,及时调整方法。在探索实施过程中,总结经验,写出阶段性总结、个案研究及论文。 第四阶段(2009.3——2009.4):总结阶段。将课题实施的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归档整理。将实践的具体情况写成文字材料,上升到理论高度。总结和提炼研究成果,完成相关的研究报告。 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2、文献研究法 3、实验研究法 4、个案研究法 5、经验研究法 | ||||
研究成果(预期) |
1、相关研究论文 2、班级管理的“共情”个案 3、有效班级管理经验和策略 4、课题研究报告 | ||||
所在学校意见 |
| ||||
区教育科学研究室审批意见 |
|
表格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