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学科之窗>>物理之窗>>阅览文章

梳理知识,把握要点,讲究实效

发表日期:2009/3/16 11:19:54 作者:无

梳理知识,把握要点,讲究实效

                                ——2009年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思路要点

陆郎中学  陈海

复习是三维目标的再一次提升,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总结与操练。因此,将三维目标的呈现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充分体现学生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在复习的内容、方法和形式上,尽可能关注学生的兴趣,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力求使学生爱复习;依据课标,回归课本,切忌不切实际地进行“拓宽和加深”;做到查漏补缺,突出重点,保证全体学生都能收到实效。

依据学科特点,我认为2008年九年级物理总复习可从下面三个角度展开:

一、物理知识的梳理至关重要

1、重要的基本概念

力学部分:机械运动、质量、力的三要素、力的合成、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惯性、压力、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浮沉条件、杠杆平衡条件、功(用用功、总功、额外功)、功率、机械效率等(其中需要重点理解的概念有密度、二力平衡、压强)。

电学部分: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电功率等(其中需重点理解是欧姆定律)。

光、声、热部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与折射、凸透镜成像,声音的发生与传播,物质的三态、沸点、熔点、比热容、能的转化与等恒以及能量转换过程中效率的概念等(其中需重点理解的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平面镜成像规律、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能量转化效率及能源与环保)。

2、主要实验一览

 

分类

测量性实验

探究性实验

力学

14个)

1测长度  2、测时间  3、测速度

4、测体积  5、测质量  6、测密度

7、测力(拉力、重力、摩擦力、浮力等)

1、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2、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规律   4、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5、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6、探究影响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7、探究影响物体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光学

4个)

测凸透镜焦距

1、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2、探究平面镜的成像规律  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声、热

7个)

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1、探究材料的隔声性能  2、探究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的条件  3、探究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与凝固规律  4、探究物质的比热容属性  5、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还有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电学

15个)

1、测量电流

2、测量电压

3、测量电阻

  4、测量电功率

5、测量电功

1、探究串联电路的IUR特点

2、探究并联电路的IUR特点

3、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4、探究焦耳定律  5、探究欧姆定律  6、探究电磁铁磁性特点  7、探究磁场对电流作用力   8、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9、探究通电螺线管磁场特点。 还有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实验。

3、复习要点:

依据课标,回归课本。归纳总结知识,明确目标层次,坚持查漏补缺,熟记考试的内容和范围,突出复习重点尤为重要。

1注重概念的理解与辨析,做到“五会”:

会表述——能熟记并正确地叙述概念的内容。

会表达——明确概念表达的公式及公式中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

会理解——能掌握公式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会变形——会对公式进行变形。

会应用——会用概念和公式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计算。

2掌握基本测量工具的使用共同点:

初中物理常用的基本测量工具有:刻度尺、秒表、弹簧测力计、天平、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等,这些测量工具使用的共同点是:要求正确“调、放、看、读、记”。其中“看”主要有三点,即“量程、零刻度、分度值”。只有刻度尺的测量中需用估读。

3物理规律的理解要“六搞清”:

①规律是如何建立起来的,②规律成立的条件及结论,③文字表达形式及含义,④公式表达形式及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各物理量的单位,⑤规律的适用范围,⑥如何应用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主要规律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二力平衡的条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阿基米德原理;杠杆平衡条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平面镜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关系;欧姆定律;焦耳定律。

4)课本图表的考查要点:

回顾近年来的考题,与教材中图表相关的考试题呈上升趋势。这类试题主要考查的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物质的属性不同,增加生活常识和经验,培养查表、读表技能,并能认识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此类知识的考查基本围绕着“读法、物理意义、辨别物质的种类(属性)、表格中的规律、常识性知识”等基本特征来进行。

梳理四册书中的图表(共63个),如晶体的熔点表、液体的沸点表、一些物质的密度、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物质的比热容表、一些运动物体的功率、燃料的热值表、常见的电流和电压值、一些用电器的电功率值等都是命题的素材。而与此相关的生活问题很容易联系起来,如为什么热油比热水烫伤严重?为什么热机需用水来降温?为什么水银温度计不能在寒冷的北国使用?为什么选用钨材料做灯泡的灯丝?为什么飞机选用铝合金材料而机器底座选用铸铁?……

4、熟记生活中物理数据及估算方法

了解并记住一些重要的物理常数、生活中的物理数据,对于解决估算类问题是有帮助的。比如成人身高(约1.60~1.80m),人体密度(约1.0×103kg/ m3),人的心跳(约70~80/s),人体电阻(约几千~几百欧),一本物理课本的质量(约230 g),人体的温度(约37),大气压强的值,一张报纸平摊时对水平面的压强(约0.5 Pa),一些家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功率等。

引导关注自己:比如体重、身高、密度、体积、正常步行速度、正常体温、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力、压强等;关注周围:比如课桌多高、一层楼多高、一只鸡蛋质量多大、家用电器功率多大、小轿车速度多少、保温瓶容积多大、电冰箱的工作原理、指甲刀及自行车、白炽灯泡上所涉及到的物理知识等;关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比如露水、霜的形成、为什么冬天水管容易破裂等;关注科学、技术、社会:比如温室效应、城市热岛效应、光污染、人工降雨、航空航天、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环境保护等。

例: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A、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6.8 B、普通铅笔长度约40cm C、普通家用台灯功率约200W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3×108 m/s

二、列表织网,利于有效清晰记忆

指导学生列表织网、学会自主归纳,就是让学生从物理概念、物理规律、计算公式、实验探究、科学方法等方面对知识进行梳理,从而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有效、清晰的记忆。

1、科学方法,归类整理

运用“控制变量法”的实验有10余个,如探究滑动摩擦力、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探究液体压强,探究浮力,探究影响动能和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探究影响电功大小的因素,探究电热,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因素,探究振动弦音调高低因素等,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只让一个变量发生变化,而其他变量保持不变,从而得出这个变量对结果的影响。复习的要求是对其中每个实验要能根据实验目的明确要控制不变的量及知道其具体控制的方法。

此外如运用“等效法”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用电阻箱等效测电阻、电阻的串并联等。运用“转化(放大)法”的:发声体的振动、比较比能大小、比较电阻大小、用时间的长短来表示热源供热的多少等。运用“理想实验推理法”的:真空不能传声、探究运动物体不受力时运动(惯性定律)等;以及建立理想模型(物质的原子结构、光线、磁感线等),类比(水流与电流,水压与电压等),对比(蒸发与沸腾、汽油机与柴油机、电动机与发电机),归纳(力的概念的形成等)等物理方法。

2、关联概念,串联成线

比如,与水有关的物理概念和数据有:物态变化、密度、凝固点、沸点、比热容、能量、浮力……。比如,都是反映物质的物理属性的有密度、比热、硬度、弹性、惯性、磁性、透明度、延展性、导热性、导电性等等。

比如,各种形式的能量及其相互转化:机械能、内能、电能、光能、化学能、太阳能……能量的转化与效率是一个热点,也是初中物理的核心。复习时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使学生知道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是有方向性的,并认识到节能的重要性,认识到化学能源的的消耗对环境的影响,具有环保意识,知道利用太阳能的优点和方式是至关重要的:

1机械效率、热机效率与能量转化装置的效率

有用功占总功的百分比称机械效率,由此推及“转化为有用功的内能占燃烧燃料释放总内能的百分比”叫热机效率,再过渡到“使用能量转化装置(或设备如:电池、发电机、电动机、用电器、热机、太阳能热水器、燃气热水器等)时,输出的有用能量占输入的总能量比值为该装置的效率,即:能量转化装置的效率 = 输出的有用能量输入的总能量×100%。这样的拓展,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体把握,难度不大,是适宜的。

2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人与自然界生物和物质运动规律一样,也在不停地进行着能量的转化,可谓生命不息,转化不止。这必然联系到能源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引导学生知道在课程标准范围内,如何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可持续发展也不容忽视,前者主要靠科技进步,改进应用能源的技术,常用措施有:让燃料充分燃烧、采用保温隔热措施、减少热损失、充分利用余热和减少有害摩擦、减少能量转化的中间环节等;后者如开发利用新能源、节能降耗、保护环境。进而使学生认识到理想能源应满足的条件是贮量丰富、价格便宜、技术成熟(使用方便)、安全清洁。

3、易混概念,异同对比

将实质不同,但易混淆的物理概念放在一起,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形成明确的认识,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从实验角度来看,不同实验中进行多次测量的目的不一定相同,这往往是很多学生容易混淆的: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进行多次测量是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找出普遍规律;用伏安法测电阻的阻值时进行多次测量是为了求平均值,减少测量误差;测小灯泡的电功率时进行多次测量是为了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特别要提醒学生注意的是“多次测量不等于简单的重复测量,是要改变一定的条件再进行相同物理量的测量”。

复习中,可安排学生进行下列比较:质量与重力,压力与重力,惯性与惯性定律,电功和电热,磁场和磁感线,内能和热量,实像与虚像,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串联与并联电路,串、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电阻,功率与效率等。通过比较,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还有一类比较更应引起重视:比如改变压强大小的方法之一是保持受力面积不变,增大压力可以增大压强;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之一也是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学生在判断压力变化,是影响压强还是影响摩擦力问题时常出错。

例:在分析汽车超载是造成路面断裂,凹陷的主要原因时,就有学生认为车超载,压力增大,摩擦力也增大,是破坏路面的原因。而事实是摩擦力增大只是增加了对轮胎、路面的磨损程度,造成路面断裂凹陷的原因是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车对路面的压强也就越大。

4、不同概念,共性归类

不同概念之间也存在着共性,复习中注意对具有共性的物理概念进行归类,也是帮助学生形成清晰记忆的有效手段。比如都是采用比值法定义的概念有:速度v=s/t(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密度ρ= (单位体积的质量)、压强P=F/S(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功率P=W/t(单位时间完成的功)等。

三、中考试题的答题注意点

1、运用比例法解题的一般程序:

①了解题意,选择相应的物理公式;②依题目描述的物理现象找出保持不变或相等的物理量;③用“不变的(相等的)量”为纽带,将公式联立成比例式。

例:甲、乙物体的质量之比是21,比热容之比是34,若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则升高的温度之比是(  

A22     B32      C38      D83

2、运用图像法解题的一般程序:

图像一般分反映物理过程(熔化曲线、运动曲线等)和物理量的关系(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等)两种情况。

①识别或认定图像横坐标和纵坐标所表示的物理量,弄清情景所描述的物理过程及其有关的因素和控制条件;②分析图像的变化趋势或规律,弄清图像所表达的物理意义;③根据图像的变化情况确定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并作出正确描述或判断。

例:如图甲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后,滑片Pb端滑到a端,电流表示数I与电压表示数U的变化关系如图乙,则可判断电源电压是____V,定值电阻R的阻值是___Ω,定值电阻能达到的最大功率___W

3、作图题的注意事项:

①力学作图题

力学作图题一般是作力的示意图或杠杆示意图及滑轮组的装配。

要明确是物体受到的力还是对别的物体施加的力,要画准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点必须画在受力的物体上;力臂一定得过支点;杠杆所受力的作用点一定要画在杠杆上;滑轮组绕线时固定端一定要连在轮框架上。

②光学作图题

要结合成像规律(小孔成像、反射或折射规律)作图;要辨明光的传播方向(光从哪处射向哪处);注意箭头不能漏画,箭头的方向不能画反。

③电学作图题

连接电路应注意结合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接法,遵守安全用电的原则,依串、并联电路特征进行(尤要注意三孔插座、开关位置、导线交叉相连处的点)。

④几个细节问题

用铅笔、直尺作图,力求做到规范、准确(如同一图中不同大小力的长短应区分;电路图中导线要横平竖直等)。

力臂和磁感线可画虚线,也可画实线;力与光线一定画带箭头的实线;辅助线(含法线)画虚线;虚像一定画虚线。

4、实验题注意事项:

①建立正确的“等效替代”思想

充分运用各种仪器,明确直接测量的物理量与间接测量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比如:用量筒测“质量”;用弹簧测力计测“质量”;用天平测“体积”、测“物重”;用电流表测“电压”;用电阻箱测电阻;用电压表测“电流”等。

②注意实验操作过程中的细节

比如:在天平读数时要注意游码示数;连接电路时开关要断开;变阻器的滑片要滑至电路中的阻值最大位置;用量筒测体积时,在量筒中加水要适量……

注意这些细节,才能正确地操作实验,才能有效地提高实验技能。

5、简答题的答题要求:

简答题一般形式有①解释现象,②正误析、阐述原因,③叙述工作原理等。

力求答题“简洁”而“准确”

认真读题,明确题目所涉及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弄清题目中提供的条件以及要求得到的结论;

找准关系,明确题目所提供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物理关系,明确答题方向,做到问什么答什么;

找准原理和规律,寻找到题目中的关键词及与之相关的物理原理和规律,再组织语言把这些词穿插到答案中。

找准关键词(物理术语),语言一定要规范、准确,尽量用物理书面语言。

例:舞台上经常用喷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方法制造白雾以渲染气氛,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白雾≠二氧化碳,白雾=小水珠=水蒸气液化而成)。

回答正误别题必须首先回答“对”或“错”,再说明理由。

一般地,问题分值有几分,答案的采分点就有几个,答案中的关键词也就有几个。不可画蛇添足。

例:寒冷的清晨,我们在室内经常看到窗玻璃上有美丽的“冰花”,请你判断“冰花”是出现在玻璃的内侧还是外侧?并用物理知识解释它的成因。

关键词:内侧,室内水蒸气,(遇冷玻璃)凝华。

6、计算题涉及的公式

对照课程标准要求,回顾近年来的考题,可以说现在的计算题的计算量和难度两项要求都不高。但答题时书写要规范,要有公式(变形式)、正确代入公式中物理量的数字与统一的国际制单位,以及正确的解题过程,能画图的可作图辅助解题。

计算题主要涉及的公式有:密度公式(ρ=);固体压强公式(P=F/S);功的公式(W=FS);功率公式(P=W/t=Fv);机械效率公式(η=W有用/W);物体温度变化吸放热计算公式(Q=cmt)和燃料燃烧放热(Q=qm);欧姆定律公式(I=U/R);电功公式(W=UI t);电功率公式(P=W/ t=IU);电热公式(Q=I2Rt)。此外还有阿基米德原理(F= G)和G=mg

需要指出的是,公式反映了相关的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这种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不能死记硬背。这里所说的理解,就是搞清楚式中物理量的物理意义。

①解计算题时要注意“三性”

单位的统一性;物理量的同体性、同时性;解题的规范性。

②理解关键词语

比如:光滑、不计阻力、轻质(杠杆、滑轮);做匀速直线运动、静止;升高多少度和升高到多少度、降低到、降低了;功率还是效率;有用的功率还是总功率等。

③挖掘隐含条件

比如;家庭电路意味着电压220V,各电器并联;气压一般指标准大气压,即压强为105Pa,水的沸点100;不计能量损失,意味着能量转化或转移的效率是100%;用电器正常工作,意味着用电器上加的是额定电压等。

排除干扰因素

比如:物体水平移动时,不会克服重力做功,此时物体的重力就是干扰因素;物体以不同的速度匀速上升或匀速下降,表明物体受平衡力的作用,此时的“上升”、“下降”、“不同的速度”均为干扰因素;两灯串联,甲灯比乙灯亮,这里的“甲比乙亮”就是判断电流相等的干扰因素。此外表格类题目中有很多数据,不一定都有用,要快速搜寻有用的,排除干扰因素。

无论是解答哪种类型的物理题,除了掌握好一定的解题方法之外,解题时审题是关键,否则将会离题导致前功尽弃。所以,审题时要做到:理解关键词语、挖掘隐含条件、排除干扰因素、对应相关原理。

总复习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及时查缺补漏,提高学科素养。教师必须知道学生哪些方面不易掌握,哪些漏洞要补,这样才能避免缺乏针对性的做题、测试、评讲,才能做到计划复习,计划测试,突出重点,弥补漏洞,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复习兴趣,力争考前总复习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