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校园快报>>学教专栏>>阅览文章

因依靠而慵懒

发表日期:2014/4/15 7:39:58 作者:薛修忠

因依靠而慵懒

——再谈教育过程中的“替代”现象

/ 冯笑之

教室里因为讲究桌椅与环境的协调,换上了一套木质靠椅。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现孩子们的坐姿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们开始不自觉地靠在椅背上,老师不注意的时候,也有孩子背靠椅背,翘起二郎腿,一副惬意慵懒之态。

我心生疑惑,为什么孩子们会出现这样的学习姿态?是我们任教的老师要求不严?关注不够?还是……?

对比下来,我发现,在配板凳的教室里学习的孩子就没有类似的情形出现,原来是前者是因为有了“依靠”,才显得“慵懒”。

原本为了营造一种和谐氛围的“靠椅”,却从一定程度上滋生了“慵懒”,这是我们始料未及的。

由此,我联想到我们的一些教育行为是不是也常常会充当“靠椅”的角色?

在家里,我们每天为孩子准备好衣服、鞋子,备好早餐,为的只是孩子可以节约点时间休息,更快地处理好“个人事务”去上学。而事实上却事与愿违,孩子们非但不领情,反而会责怪咱们动作慢,没有准备他们想要的衣物或食品,挑三拣四。

为什么我们“一切为了孩子”的思维得不到孩子们的认可呢?

反观另一种现象:父母卧床,孩子伺候左右,小小年纪便能自食其力。

我们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是不是因为我们不再“穷”了,孩子也就不用“早当家”了呢?

我们也说“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是不是因为这样,孩子也就不用再“受苦”、“受穷”了呢?

其实,上述现象中,“父母不能自理”只是表象,真正的原因是父母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充当孩子的“靠椅”,就如同孩子坐上了“板凳”,没有了依靠,只能挺直腰板。进一步说,假若我们连“板凳”也不给孩子,那他们必然从“无凳可坐”的那刻起,就学会“站立”、“站直”。

不光家庭教育如此,学校教育也是同样。不少孩子在课堂上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即使你让他先思考起来,他也不会真正去思考,而是在等待,因为他知道,老师迟早会公布答案,讲解方法。这是传统的“以讲代学” 教学模式种下了恶果。老师们甚至直接讲授思路,该孩子思考的地方不让孩子思考,能让孩子体验的时候不给机会,就连本该由孩子操作的实验也由老师的演示实验代替,甚至连演示实验去取消,以“讲授实验现象”代替了“耗时费劲”的学生独立实验过程,为的仅是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事实上,我们知道,这样的“效率”只是一时的,它以孩子“一辈子的效率”为代价。

因为我们太“勤快”了,所以孩子们“慵懒”了,因为我们太主动了,所以孩子们不愿意主动。

我们这种由家长承包的“服务型”教育方式因为家长的“勤劳”充当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靠椅”,从而剥夺了孩子独立自主的权利,也因为我们制造的“舒适靠椅”,给了孩子“慵懒”的理由,逃避了本该由孩子自己承担的责任。我以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应该承担不同的责任。责任可大可小,但必须先学会承担。

作为家长、老师,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只有避免充当“靠椅”角色,警惕这种“替代”现象,孩子才会早一天远离“慵懒”,“勤快”起来、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