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校园快报>>阅览文章
“名师”应该“名”在哪?
发表日期:2014/10/10 14:50:09 作者:16830
“名师”应该“名”在哪?
作者:江宁区教研室:王必闩
有人说,“一位好校长,一所好学校”、“一名好老师,一门好学科”。此话不无道理。如今,可以这样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如何,直接决定学校办学整体水平高下。基于此,近年来,各地纷纷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各类评比也是此起彼伏,各种名目的称号更是层出不穷,诸如“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教学标兵、教坛新秀、特级教师、教授级教师”等等,可谓五花八门,目不暇接。不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各地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与对名师成长的期盼。
从理论上说,获得这些称号的教师应该是教师队伍中的佼佼者,至少在某一方面称得上是“名师”。换言之,既然是“名师”,应该有“名师”的样子或底气。而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教师也确实以所谓的“名师”来自居。遗憾的是在一些“名师”身上出现了一些名实不副的情况,如学科成绩、课堂教学、班级管理、人际交往等方面,与其他普通教师相比,并没有多少优势,甚至让人不敢恭维。有的还在学校岗位竞聘中频频落选,如此结局实在让人匪夷所思。诚然,暂且撇开其他因素不论,但其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视。那么,“名师”究竟应该“名”在哪?通过对已经接触到的各类“名师”的观察与了解,我觉得,真正意义上的“名师”至少应该“名”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名在教学。“名师”也是教师,同样是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教书育人依然是己任,是职责。如果离开了教学,也就谈不上所谓的名师。换言之,作为名师,你的教学就应该比普通教师强,你所任教班级的学科成绩应该高于年级平均分。即便你接手相对特殊或较弱的班级,你的教学业绩也应该在原有基础上有非常明显的进步,而不是原地踏步,更不能退步。倘若撇开成绩谈所谓的“名师”,将无法让人信服,也站不住脚,最终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我认为,这也是“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之前提与关键所在。
二、名在风格。教学天天进行。倘若课堂气氛、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语言等始终单一,千篇一律,师生不能产生很好的共鸣。试想,这样的课堂,甭说学生难以接受,效果难以保证,恐怕就连教师自己都感到有些不满与倦怠。可以说,这样的老师无论如何也成不了“名师”,也不能成为“名师”。我认为,真正的“名师”应该视课堂为舞台,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能够结合学情,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尽最大可能淋漓尽致地呈现自己的教学智慧,直至自成一体,形成为学生所接受的教学风格,而不是固步自封,毫无改变与特色。“名师”的课堂教学一定要有自己的范儿,敢于不拘一格。
三、名在教研。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学与教研犹如人的两条腿,只有一样长,才能走得稳,走得远。从书本到书本,为教学而教学,这不是“名师”所赋予的内涵。记得哈佛大学有一个著名的理论,认为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业余时间,而一个人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晚上八点到十点之间。每晚抽出2个小时的时间用来阅读、进修、思考或参加有意义的活动,你会发现,你的人生正在发生改变,坚持数年之后,成功定会向你招手。因此,我认为,真正的“名师”应该会充分安排并用好自己的业余时间。他应该在每天工作之余,定会抽出一定的时间用来读书学习、反思自己教学得失、追问身边常见的教学现象、弄清学科中的困惑与问题,而且坚持将其形成文字,直至变成铅字。我敢说,那种缺乏思考,无自己的见解,人云亦云,只局限于教书层面的教师是无论如何成不了“名师”,也算不上“名师”。
四、名在人格。健全的人格植根于心灵的沃土,潇洒的人生源于自信与勇敢。的确,“名师”也是人,但在一定程度上又不是一般的人。他有个性,但不是任性。我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名师”,不是孤高自傲,孤芳自赏,甚至与团队成员格格不入,老死不相往来,而是积极主动融入周围的群体,与同事真诚相处。用心灵影响心灵,用人格感染人格。不计个人得失,愿意奉献自己的智慧,甘于带领团队共同进步。在我看来,一个人的成功不在于你打败了多少人,而在于你帮助了多少人,改变了多少人。有多少人在你的正面影响下走向成熟,走向成功。正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竞开春满园。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统而言之,关于名师,类似以上要点,还能列出若干,但这不是我的本意。“名师”到底“名”在哪,也许根本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但作为“名师”者本人,应该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你既是普通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又有别于一般教师。如果说以前你的付出得到一定的认可与回报,那么现在你可能要付出更多。因为只有真正做到名实相符,与时俱进,而不是固守仅代表某一阶段的“功劳簿”,你才能无愧于这一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