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学科之窗>>生物之窗>>阅览文章

小组管理模式下班集体建设初探

发表日期:2009/3/18 10:17:51 作者:无

小组管理模式下班集体建设初探

南京市江宁区陆郎中学   潘仕龙   (211163)

【内容摘要】

小组自主管理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它可以调动班级师生全面、持续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育人管理模式超越了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通过根据综合评定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分为六个小组,每小组选出一名组长,实行组长负责制。学校、班级组织开展的活动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量化考核评比,旨在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每位组员根据自己的意愿承担某一学科的科代表,负责督促、引导、帮助小组成员对该学科进行学习探究活动。每位任课教师都担任种自己科代表的学科主任,在完成学科教学的同时,负责对自己的科代表进行思想引导、学习辅导、生活指导和心理疏导。从而形成以合作学习为主导思想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小组自主管理     团队精神     合作学习

1.背景资料

小组自主管理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在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的基础上,根据所设学科将班级的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小组内的每名成员都担任不同学科的科代表,这些科代表与这一学科的任课教师——科主任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每个科主任既是全体同学的学科教师,又是自己所负责的每一位科代表人生发展的指导者,在完成学科教学的同时,对科代表的成长全过程进行帮助和引导。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实行组长负责制。负责班级的卫生、纪律等一日常规管理,以及学校、班级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量化考核评比;在此基础上给每个学习小组、每名学生制定阶段学习目标,按时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对优秀的学习小组进行奖励。这种有制度、有落实的自我管理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情绪,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劲头。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2.理论依据

21小组自主管理——全员育人模式的理论基础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实的生活世界中的,而这个生活世界也正是教育意义得以建构的场所。教育只有回归到这个生活世界,才能体现教育意义的真谛,才能使学生的体验和经验构成学习成长的重要内容,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发展,道德教育要在生活的情境中实现,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在具体的生活细节中培养,以小组为集体单位的德育管理,就是立足于“德育生活化,德育情境化”。

22组内成员合作学习的基础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3.班集体建设初探

31以小组自主管理培养团队精神

一个好的班集体应该具有风气正,学风浓,纪律严明,同学团结,师生和谐,习惯良好,方法科学,积极上进,成绩突出。很多成功的教育专家无疑都是班级管理的成功者。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同样离不开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因此,能否在实践探索中有效地培养班级成员的团队精神,进而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意识与能力是建设一个优秀班集体的关键因素。

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也常采用量化考核的办法,但通常的办法也是只考核班级中的每位学生,往往忽视对小组的整体考核。这样不仅不能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来推进班风的好转,更主要的是一些细节的制度与要求很难落实,如保持课桌上学习用品摆放整齐,如何保持教室内、厕所、卫生区、餐厅、寝室等公共活动场所的文明行为及卫生,如何保证每位学生都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端正的坐姿、写字姿势等。如果这些细节要求得不到落实,学生就不会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学习习惯,最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学习的效果。

参考著名教育家李镇西和魏书生的班级管理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开展班级小组间的竞争,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推动班集体建设。

311通过根据综合评定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分为六个小组,每小组选出一名组长,实行组长负责制。学校、班级组织的活动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量化考核评比。这样设立相对固定,相对均衡的小组,在学习、文体、卫生、纪律等方面都相对均衡,以便于不同小组间进行平等竞争。小组一旦设立就要保持一个学期,即使调换座位也要整体调换。

312制定全面而详细的小组竞赛规则。竞赛内容尽可能全面:课堂纪律、寝室纪律、出勤情况、作业收交、学习成绩、劳动卫生、体育比赛、文娱活动、为班争光等等。同时竞赛规则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积分量化,如如每小组迟到一人次,扣1分,代表班集体参加体育比赛每人次加2分等。竞赛规则还要体现对后进小组的鼓励,如在单元测试中不仅对前一二三名的小组加分,还要对 “成绩进步名次”,前一二三名的小组也要分别加分。做到一月一评,对于评比中的优胜小组的组员颁发小奖状。

313通过以小组为集体单位的德育管理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要立足于“德育生活化,德育情境化”,要以活动作为育人的载体。比如一周的卫生工作、一期的黑板报任务、一周打饭打菜等都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一轮下来进行量化评比。还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感悟和体会,我在班级中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开展了集体跳绳、50接力、唱国歌、广播操等竞赛活动。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不同小组间的竞争意识,而且可以有效地调动小组内不同成员的进步意识和互助意识,因为学生会意识到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整个小组的考核结果。因此,长期坚持下去,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可以形成良好的班风,可以为提高教学效率及学习效率奠定坚实的基础。

32让小组成为合作学习的平台

321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生生科代表,师师科主任”

“生生科代表,师师科主任”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管理模式,再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的基础上,根据所设学科将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小组内的每名成员都担任不同学科的科代表,这些科代表与这一学科的任课教师——科主任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每个科主任既是全体同学的学科教师,又是自己所负责的每一位科代表人生发展的指导者,在完成学科教学的同时,对科代表的成长全过程进行帮助和引导。

322充分发挥科代表在教学中的作用

这就要求科主任一是做好科代表的培训,要使其有全局意识,能带动全组的学习。科主任要将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和一些方法性的知识以适宜的方式教给科代表,使科提升水平,发挥好作用。二是将“科主任、科代表集体备课”落到实处,要固定时间,固定程序。科主任一定要把提纲或学案交给科代表,在组内传阅,让组员参照学案进行预习,并让科代表及时反馈意见,帮老师对学案做进一步的修改完善。

323充分发挥生生互动的作用

合作学习认为,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重要因素,因此,合作学习把生生互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并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互动方式来加以科学利用,充分开发和利用了教学中的人力资源,为现代教学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把教学建立在更加广阔的交流背静之上,这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教育的本质,减轻师生的负性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增进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采取了科代表的管理制度,安排科代表的目的是为了带动全体学生,是为了所有学生的进步,是为了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加有序、高效。科主任在培训科代表时,应该让科代表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组员向全班展示成果、参与活动。如果不能让所有学生参与,三维目标的达成就是一句空话,课堂的创新也就失去意义。

324明确科代表的身份和职责

作为小组的学科带头人、代言人,作为科主任的助手,科代表要树立角色意识、责任意识。科代表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能结合本组学生实际和学习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如让组员自觉建立互助、竞争对象等方法,使本组同学的学科成绩处于不断进步、动态发展中。要注意组员在学科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心理状况,进行适当调适,并及时向老师反映。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起好带头作用,胜任本职工作。

325提升科代表的个人境界

要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团队精神,树立“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合作意识。并学会合作的方法,善于请教,乐于交流,精于表达。要明白教学相长的道理,帮助别人解决难题,给别人进行分析讲解,能使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并能有新的、更好的发现。

以上几个方面都要科主任积极引导,不断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