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突破的几点思考
发表日期:2007/11/22 18:25:30 作者:无
江宁区陆郎初级中学 葛金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特别是思想品德课的改革迈出了新的步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破闭卷考试,走进开卷考试
传统的闭卷考试立足于选拔,实施选拔性教育行为,只面向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使大多数学生以失败者的心态进入社会;闭卷考试以考试为指挥棒,只在考试能力上下工夫,重考试结果而轻教学过程,以考分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闭卷考试采取违背教育规律的“题海战术”及“加班”、“加点”、“加压”的办法给学生造成沉重的课业负担,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与特长的发展,使他们的身心长期处于难以承受的超负荷状态,而过早地卷入残酷的社会竞争中。为克服闭卷考试的种种弊端,变“寻找适应教育的学生”为“寻找适应学生的教育”,教育部于2000年3月13日发出政治科中考改革指导意见后,对政治科考试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从而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突破闭卷考试的“包围”走进了开卷考试。
初中思想品德课实行开卷考试,即考试时允许考生携带政治教材及相关资料进入考场,随时查阅。要求学生运用课本中的知识、观点、原理,联系国际国内重点热点问题、联系校园生活实际以及自身的思想行为实际,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分析、解决试卷中的问题。此举措重在培养学生利用课本知识分析、处理社会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突破旧课程,走进新课程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枯燥乏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受考核方式的束缚。在闭卷考试的形式下,考试考条条,学生背条条。学生如果对书本知识记不牢、记不准,就达不到选拔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无学习兴趣而产生厌学情绪;二是内容枯燥。课文中不乏有许多远离学生实际的“偏、难、繁、旧”的概念、原理和观点。对这些知识原理,为了达到考核和选拔的要求,学生只能“死记硬背”。为了突出创新精神和时代精神,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加强思想思想品德课的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教育部于2001年10月17日对初中思想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进行了必要的、大胆的修订,并要求从2002年春季开学起实施。初中思想思想品德课由旧课程走进了新课程。
这次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从转变教育观念的角度,重点删改了原教材中“偏、难、繁、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使活动教学成了新教材最亮丽的风景:首先,活动内容丰富。新教材中的“活动”主要包括三类:课内活动、课外活动和活动课。初中课外活动共8节;课内活动共26类391次;“活动课”的设置是新教材最亮丽的风景。活动课是活动教学的集中体现和典型标志,它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进入学科课程还是第一次,是我国课程史和教材史上的重大创新。其次,活动形式多样。初中政治教材中的活动课,设置了大量新颖生动的教学活动,尤以初一教材最为典型。全册八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三课理论课和一课活动课组成,而每节活动课又安排了3-5个教学活动,活动形式有心理测试、自我画像、愉快游戏、小品表演、漫画评析、特长展示等50多种,其他年级还有主题讨论、辩论、模拟选举、案例分析、热点透视、环保提案、撰写小论文等。
初中思想品德课随时代发展、随社会进步,历经多次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谁都知道摸着石头过河难免有不当之处,针对以上所谈及的两个“突破”引发以下几点思考:
1、素质教育的障碍
近几年来,许多学校在进行素质教育的尝试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还有前改后返的体会,但总的来说进度不快。究其原因关键的一条就是设有一个政府部门制定出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对教学管理的评价模式,这一点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大障碍。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初中思想品德课应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入手,其具体做法如下:
(1)增强有益于提高学生素质的信息量,减少不益于学生全面提高素质的信息量。目前,许多中学特别是农村中学,大部分实行全封闭管理,学校条件又差,诸如图书室、阅览室、微机室等室都不具备,学生常年看不到电视,看不到报纸,看不到有益的刊物。学生整天就是跟课本打交道,学生放假回家虽能看上电视,但缺乏正确的引导,看到的只是电视中的武侠打斗片或青年男女拥抱接吻的镜头。这种情况下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只能是空谈,学校特别是政治教师要给学生订一些报刊,并引导、激励学生课后多读,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收看电视。影视方面的不良影响单靠学校是管不好的,必须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才能奏效。
(2)更新观念,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长期以来,传统观念认为,思想品德课好教,什么人都可以教,闭卷考试时期,教条条、划条条、背条条就可以了,而如今实行开卷考试,“教与不教一个样”、“教好教坏一个样”、“反正是翻书考试”等观念是极端错误的。在这些错误观点的影响下,专职政治教师也就寥寥无几并用来把关教毕业班,非毕业班的思想品德课就由其他科的教师带上或兼上。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政治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政治素质的提高。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必须要有高素质的教师,学校应把政教专业毕业的教师选拔到思想品德课岗位上,形成专职的思想品德课教师队伍,创造条件给教师以在岗或离岗进修的机会,鼓励教师创新,对在素质教育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政治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2、开卷考试的弊端
首先,初中政治开卷考试是在原考试体制及招生体制的方框内积极尝试,其配套制度尚属空白。其次,应试教育下形成的以分的多少,率的高低对学生、教师、学校进行衡量、评估的社会意识根深蒂固,滞后的人才观使开卷考试的健康有序发展缺乏必要的外部环境和社会土壤,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如层层下达中考指标,即各学校600分以上要完成多少个,上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的要完成多少个,各校又把这些指标分解到各班。因此,备考阶段,全体应考师生,无不抽出相当的精力和时间加班加点,冲刺题海,或潜心猜题,或模拟演习。再次,由于受开卷考试这个表面现象所迷惑,在平时教学中,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极不重视,总以为学不学没多大关系,到考试时带着课本资料进考场就可以把试考好。不少人也有类似的看法:“政治?副科,开卷考,轻松,人人都会教。”最后,在评阅中考试卷的过程中,由于判断说明题、简答题、分析说明题、政治小论文等题大部分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灵活多样,因阅卷教师的水平不同、把握的尺度不同、繁重的阅卷任务下情绪的不同,打分的随意性就比较大。这样,对学生、对任课教师、对学校来说都会带来不公平。因此,评阅中考试卷必须选拔政教专业的、多年上毕业班的、经验丰富的、责任心强的政治教师参加阅卷。
可见,作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突破口,开卷考试不是素质教育的终结,而是素质教育的开端。
3、“灌输”与探究相结合
要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让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就必须处理好“灌输”与探究的关系。
第一次明确提出“灌输”的是列宁。1902年他在《怎么办》一书中曾经指出:“工人阶级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而“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这一论述阐明了灌输教育时重要性和必要性。长期以来,人们对“灌输”产生了一定的误解:一是将“灌输”曲解为教师对学生强制性的生塞硬灌。学生成了完全被动与理应服从的承受者,习惯于“我说你听,我打你通,我压你服”的简单做法,严重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灌输教育时要以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为基点,把教师和学生摆在同样的地位上进行平等交流。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才能真正灌入学生的心田,输入学生的脑海,变成学生的精神食粮,产生最佳的灌输效果。
二是认为“灌输”教育无用。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素质教育下的开卷考试,思想品德课本中的基本观点、概念、原理,学生自己翻翻看看就可以了,教师没有必要向学生灌输,反正是翻书考试,同时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结果是,试考不好,学生变坏了,试考好了,学生也可能变坏了。由此可见,在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中,灌输教育这一优势,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作为一种学习模式,探究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如对课程探究既可从宏观上把握课程的基本结构,也可以从微观上大胆取舍、合理重组教材。而“灌输”是教师把现成的结论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运用。就人的发展而言,“灌输”与探究都是必要的,之所以要倡导探究,是因为过去过多的倚重于“灌输”,把“灌输”置于中心地位;从学生获得知识的角度来看,通过“灌输”获得的是间接经验,而通过探究获得的是直接经验。因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应以“灌输”为主,但应把探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