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学教学片断浅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发表日期:2010/11/23 13:58:15 作者:无
新课程改革在我区实施已有好些年头了,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数学课堂的动感和鲜活,看到学生学习方式的明显变化,看到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学生的探究和争鸣。但是冷静地思考一些课堂教学现象,在热闹、自主合作、探究的背后,也折射出许多形式与无效。那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下面本人试从教学片断中与大家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片断一:教学情景的创设
案例呈现一:在学习“三角形的中位线时”一课时,有教师是这样创设情景的:如图(多媒体呈现),A、B两点是一条河的两端,你能用什么方法测量A、B两点的距离?接着学生讨论,气氛热烈,约2分钟后,学生一一回答,有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的,
有用勾股定理的,有用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有用平移、对称的……几乎囊括了学生已会的所有方法。教师将学生回答的方案一一用多媒体展示出来。正当学生不亦乐乎时,教师冷不丁冒出一句:“还有其它方法吗?”接着冷场,课堂一下子从“沸点”到了“冰点”,下面鸦雀无声。教师不慌不忙,沉着等待(在等什么呢?)。过了一会儿还是没有学生回答,教师面露慌色,看看时间过去了近十分钟,教师突然宣布:还有一种方法,如图,取点C,连接AC、BC,分别取AC、BC的中点D、E,连接DE,若DE=a,则AB=
案例分析:“情境”与学生的数学学习直接相关,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课程标准》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当前课改中教师所追求的,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有效教学活动的开展。有效的情境设计使学生能解决有效学习情境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有效情境的创设,应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形成基本的思维技能。如果教学情境妨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或延缓了教学的最佳时间,或过于牵强附会,那么这样的教学情境就缺乏有效性。
上述案例中那位教师情景创设粗看具有发散性和开放性,但因为没能引导学生直接进入主题,目标导向不明确,导致学生思维阻断,积极性受挫,虽教师“救场”,但引起学生的愕然,教师在时间较紧张的情况下,才急急引入正题,却已失去最佳时机。这种情景的创设实际上根本激发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不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精神。这种情景创设充其量只能是原有教学知识的展示,对于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却无多大益处,而且还妨碍了本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
应对策略:教学情景的创设应有利于有效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如果上述案例换种情景呈现,效果如何?
案例呈现二:如图,要
测量AB两点的距离,你有什么方法吗?让学生简要回答后,教师说:有人用了这样的方法,如图取点C(教师板书),连接AC、BC,得到三角形ABC,再取AC、BC的中点D、E,连接DE,量得DE的长度,就知道AB的长度是DE的两倍,且DE//AB,你觉得他的方法对吗?你能否进行验证?接着同学们纷纷动手,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案例二中的教师虽然创设的是同一个情景,但让学生回顾后,直奔主题,且用问题诱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从“裁判”的角度去验证方法的正确性,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堂课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的情景创设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目标的达成。
本人认为,创设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有两个目的,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智力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帮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另一方面,进行思路导向,沟通生活实际与数学学习、具体形象与概括抽象的联系,奔向问题中心,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和认识数学,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有效的学习。所以,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指向性,使情景创设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任务的完成。
片断二:课件的制作与应用
案例呈现:本人在听一位教师所上的“完全平方公式”课时,该教师从公式的引入推导、理解记忆、模仿计算、巩固应用等环节均用课件呈现。这堂课下来,整块黑板空空如也,未见该教师有任何板书,看上去,整堂课师生配合融洽,课堂气氛热烈,似乎达成了理想的教学效果。但课后让学生做题,错误百出。
案例分析:目前的现代化技术手段已广泛运用到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并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出它独有的魅力。特别是那些比较抽象的、难理解的数学内容以及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既具体形象,又直观易懂,还能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再配上那悦耳的音乐和美丽的动画,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本节课在讲对完全平方公式的理解时,特别是用面积来解释公式时,可借助多媒体“数形结合”的直观形象、图形关系的动态描述等优越性,这是课堂板书难以达成的。但是,没有板书的多媒体教学也是低效的,因为它过多地强调预设,忽视课堂生成,使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师的思维走,牵制了学生的思维。如用板书教师可以跟着学生的思路走,遇到问题可以及时发现、纠正,更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多媒体无法解决数学教学中生成的许多问题,只有板书才能。
应对策略:教师要恰当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关注课件制作和使用的有效性。信息技术不能代替板书。如本节课在推导公式时,本人认为完全不需要多媒体展示。教师可在复习“平方差公式、多项式乘法”的基础上,编一组公式引入推导的题组让学生自主探索。如这样引入:看谁算得快(1)(x+3)(x+5)=? (2) (x+3) (x-3)=? (3) (x+5)2=?(4) (a+b)2=? (5) (2x+y)2=? 你认为以上哪个计算结果可作为公式运用。这样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更能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避免课件的先入为主、一厢情愿,更能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来说,知道为什么比知道是什么更重要。所以对课件的作用也要一分为二。重要的概念或图形在多媒体中也只作短暂的停留,学生易忘记。而且在数学教学中,课件制作使不少教师习惯于用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去取代学生的理解,忽略了学生的认知特点,甚至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师而言,更要注重研究课件与板书的互补性,切不可忽视板书在教学中易于串联知识网络帮助学生记忆、易于暴露学生思维过程、展示学生才华、易于帮助学生反复思考,充分让学生记忆等显著特征。而且课件处理不好,会象放电影,“过去了有时不再回来”,多媒体不能解决的许多问题还需要板书去完成。
本人认为: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非最终目的。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达成三维目标,课件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用在该用的地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数学,以达成提高课堂教学的目标。从多媒体教学的角度进行教学改革时,就要一方面正视这些局限性,另一方面要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本人还是认为在利用多媒体的同时,每节数学课中板书上应该有数字或图形。另外,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或生成的内容一定要在板书上呈现,提高认识,加深印象。
片断三、作业的布置与反馈
案例呈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一节课的四十分钟时间是这样分配:教师用五分钟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用三十分钟时间来讲解书中的例题
案例分析:如果整节课中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独立练习的机会,缺少把学到的知识内化及转化为能力的过程,那么这节课是无效的。有些教师认为,教师课堂讲授时间与教学效果成正比,认为教师课堂讲,学生课外练,既充分利用了课堂时间,又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课外时间。因此不惜挤掉学生独立作业与信息反馈的时间,用于讲授,认为这样就能提高教学效果,就能取得好成绩。殊不知学生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均离不开自身的独立活动,单靠教师讲授和师生共同活动,充其量只能使学生“懂”,而达不到“会”。